《经济增长理论史》(下)

罗卫东
查看全部 内容介绍:
收起 内容介绍:

 

 

 

罗斯托考虑问题就是经济怎么为文明提供基础,怎么为好社会提供基础,怎么为人性的改善提供基础。

 

 

他用这个理论去套。对各个国家分析。发现美国大概什么时候达到这三个条件。果然一解释是对的。那个时候飞机起来了。日本是什么时候的?这三个条件具备了就起来了。

 

所以他很得意呀。就把这三个东西到处套解释各个国家。为什么能够发生像现代化的重大的转型?为什么有些国家一直在泥潭当中扑腾?

 

所以他解释的比较简单。但是还是比较有意思。就是这样一个东西。他让当时经济学界对他这个理论非常有兴趣,所以研究他经济增长理论的作品非常多的。

 

当年很多杂志就专门针对他的这本书出专刊,做各种各样的具体研究。各个国家经典作家都在做。还有日本是什么时候具备这三个条件的。韩国是什么时候具备这三个条件的。欧洲的这些国家是怎么具备这三个条件的等等。这是他的理论最具有原创性的一个作品。

 

当然这个理论也面临很大的批评。因为他只是一个解释的思想范式。如果教条性的加以运用,然后一定要抠它这个数字,为什么储蓄率必须是百分之十呢,而不是百分之五?或者百分之十五呢?那么有些国家百分之五就增长了。有些国家百分之十五还没拉起来。

 

有些人就说你这个比例不对。那么罗斯托为自己的辩解,我就讲这么个意思。什么意思呢,就是总要有那么一个临界点,你到了临界点呢,这个水就开了。你不上去它就不开。它总是久而久之在那儿冒热气。在那儿不沸腾。国家也一样。

 

所以你的政策如果能够让这个投资达到一个临界点。你经济就能上来。达不到,没戏。那么这个理论还是相当的有影响。一直到现在。也是我们经济发展理论当中的特别重要的理论。

 

因为有这个理论他被当做是二十世纪最好的发展经济学家和经济史学家。这是他这一辈子主要的理论贡献。

 

那么接下来我再谈谈他这一本书。就是我们这次要向大家推荐的这本书。这本书其实是罗斯托的他的经济成长理论这个原创性作品的一个延伸。一个什么延伸呢?就是它整个主题仍然是罗斯托自己关心的主题。一个国家怎么才能够持续、稳定的实现经济成长。这是他一直是考虑的问题。

 

那么当今社会经济增长的条件、环境发生了变化。古代的那些人,关于经济成长的理论还适不适合解释当代。所以他确实还是有一个思想史的脉络是一致的。他的问题仍然是经济成长阶段里的问题。

 

但是考察的视角发生了变化。他从大卫・休谟开始,一直讨论着当代的经济成长理论。关于刚刚讲的经济成长的机制、约束条件、要素应该是怎么来评价和观察他们,来揭示他们的特征。他进行一些系统的理论梳理。所以也可以说是罗斯托一辈子考察的一个问题。

 

最后,就一般老人都有这个规律嘛。到老了以后都在梳理自己一辈子的贡献。然后比较比较自己和别人的差别,以便给自己确定一个理论上的定位。他可能肩负着这样的一个使命。

 

那么这本书有三个特点。我觉得有三个特点,就是大家具体有什么阅读上的感受。我相信每个人都会见仁见智的。但是我自己感觉到有三个比较。就我阅读的类似的经济发展的理论的历史的作品来讲,我觉得它有三个特征比较明显。

 

第一个,他作为一个一流的或者甚至顶尖的学者,特别是经济发展理论的大师。他来写这个理论史或者思想史的作品,他其实是在和以前的大师进行对话。他在对话。就是他把自己摆在了那个历史的场合当中。这是很少有人做得到的。

 

因为一般我们写教科书都是仰着看那些学者的。或者说我一个专家分析者,我没有那样一种全局的眼光或者没有那样一种心胸去和那些历史上面的大牛进行这个PK的。

 

但是罗斯托他是一种这样的心态,他在讨论像休谟呀,亚当斯密呀,李嘉图啊,约翰穆勒啊,马歇尔啊,马克思啊,这些人在他的笔下仿佛就是他谈话问题的一个对话的对手。

 

地位上面的这种很有意思的观察的角度是很多的学者做不到的。因为他自己本身不是优秀学者的话他就做不到这一点。他如果对历史不了解的话,他就不知道怎么能够对话。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人是非常少的。

 

更有意思的是,他写的当代就是他的第三个、第四个部分,大概写了七八位经济学家,都是很好的经济学家。这些经济学家只有一个人他没有见过。其他人活着的时候,大家都是朋友。这样就很有意思了。他就能够不光了解他的学问,而且还能了解他的人都交往的。

 

所以他谈起来,就有点像谈自己的生平一样在谈这些思想。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特点。

 

第二个,我觉得他的这个特点就是这本书啊,它是非常的具有一个全球的视野和一种国家之间联系的眼光。就是他讨论经济成长的问题他不是就事论事的。他完全是围绕一个人类怎么能够变得更好,我们经济怎么能够为人类变得更好提供一个基础。

 

那么这样一个主题呢,也是两三百年前我们经济学的这些老祖宗最关心的。反倒是现在的经济学不怎么有感觉了。因为现代的经济学家分的太细。他关心的问题都是很具体的问题。股市啊,价格的决定啊,资源配置的一些具体的问题呀。

 

但是罗斯托他考虑问题就是经济怎么为文明提供基础,怎么为好社会提供基础,怎么为人性的改善提供基础。那么这个问题从休谟开始,斯密开始都是考虑这个问题的。他其实把这个传统又给接续上了。

 

再加上他自己经历过了这个二战以后的冷战时期。他知道国家的对立、分裂、战争。他自己经历过二战这些东西都是对人类有巨大的破坏作用的。所以他有一种非常悲天悯人的心态在里头。他是有强烈的一种问题意识,有强烈的一种改进人类未来发展的这样一个出发点和问题意识,联系到了这个发展的实际来谈论很多主题的。

 

他的书的最后一部分,甚至就是针对我们人类未来怎么做。经济增长目前面临的很多问题。那些约束我怎么能够克服掉。所以他不是为了讲清楚这个理论本身,他完全是要把这个思想史上面的各种人物的思想组织到他关心的那些问题上来。

 

所以他的这本书,在这个意义上来讲,它不是一本好的经济思想史的教科书,或者不是一本理想的经济发展理论的教科书,它其实是六经注我的这样一个作品。

 

就是他自己关心的问题,然后把思想史上面很多人都给他按照这种主题分门别类的把他们拉进来参与讨论。就是把这些思想家们拉进来讨论读起来非常有意思。

 

第三个特点就是这本书的份量特别大。这是经济专题历史当中分量最大的一本书了。它的英文的原著大概八百页左右。翻成中文现在因为这个书要正式出版的话,可能要一千页,就是八九十万字。这是非常巨大的体量吧。

 

所以整个的这个时间段跨越了从十八世纪的三四十年代开始一直到二十世纪下半叶。也就是说两个半世纪左右的时间。就是他讲的问题,他不是面面俱到的讲的。他是针对一些重要的主题来讲的。有些主题阐述的特别的详细和仔细。

 

如果你不了解他的大的背景和问题意识有可能你读的时候会觉得,他为什么在这个问题上不厌其烦的讲。而在一般认为经济学在讲到凯恩斯的时候要讲他的什么的时候他倒不讲。

 

如果你没有对这个问题有一个背景性的对他的一个导引的话,你就不理解,他是怎么这样的谋篇布局的。但是如果了解他的问题意识你就知道他必然是这么讲。必然是这么来的。所以他还是非常强硬的贯彻了自己的一个问题意识和意图。

 

那么我想为什么我们要重视这本书,为什么要重视罗斯特这本书,我认为有几个理由。

 

第一,这个作者本人他是很有见地,有洞见的一个老人。我们觉得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就你像现在我们在中国的政治发展当中,我们为什么要老是听听基辛格的,要听听李光耀的啊。我们经济上要听听这种老人,就是他们经历的年代,经历过的经验以及处理过的实际问题,那都是真刀真枪的。

 

他不是在黑板上推出来的。他的古典的学养和他自己高层的丰富的从政经历让他在看问题的时候确实别具只眼。这个对我们经济学的目前的学风来讲我认为是一个很大的、很好的一个纠正和补充。这是一点我觉得很重要,是一种很稀缺的资源。

 

第二点,就是我们国家的经济其实在全球化的时代更大程度的融入了世界。就是我们国家的经济成长的问题,就是世界经济成长问题的一个侧面,一个缩影。或者有可能是我们国家经济的所有的经济周期,它的变化都会深刻的影响到全球。

 

那么这个主题的处理刚好是这本书非常重视的。所以我们应该知道,了解一下。然后看一看中国现在经济这样,人口红利没有了,资源红利没有了恰好这本书都讲这个问题。就是我们在人口红利没有以后,美国当年人口红利早就没有了,英国早就没有了,但是他还是一步一步跨入了更加发达的经济形态。

 

中国现在面临着中等收入陷阱的一个考验。我们面临的资源约束越来越厉害。那么面临国际之间的经济的竞争和合作的新形态我们怎么做,他没有具体的指导中国怎么做。但是你知道他的中心思想,你大体上可以去推一推。

 

所以我们看中国的问题,应该有历史的眼光,要有世界的眼光。就是这个历史的眼光和世界的眼光,这本书我觉得是比较突出的。

 

第三个呢,我觉得值得读一下的是如果对理论感兴趣,或者对经济思想是感兴趣的话,他的这个叙事,就是这本书的这个写作的形式和他的叙事的风格非常有意思。就是他会讲,这个经济学的个性对它的理论有什么影响。他不是说学者好像不食人间烟火的。他讲了很多学者的这个心理特点。

 

当时他所处的社会之间的联系,我觉得这是他自己的切身体会的一个必然反应。他知道每个人的那种个性特点、心理特点都会影响他的选择的。就是影响他理论的选择。影响他理论创新的方向。

 

这个是经济思想史研究的。以前人家不太重视。我们都是从理论到理论家。他创造了什么理论,这个理论特点是什么,在历史上怎么定位。我们不问他为什么注意这个问题,他为什么能够在这个问题上有创新。我们的教育当中我们忽视了这个层面。

 

那么他这本书又把这个问题给它勾勒出来了。所以他自己也觉得,这个是他的一个很有意思的一个特点。所以他的取舍,包括他的联系的观点的处理这个主题以及从这个理论家的这一个自身的身心特点来讨论他们的创新。我觉得这三个方面是我自己在读阅读的时候感觉到比较新鲜的。

 

就是和一般的时下的那些经济增长的教科书可以说形成了很大的区别,或者形成了很大的区别。要形成很大特色的这么一个作品。但是因为他里面的具体的理论涉及到的技术、专业性和技术性都有。

 

那么为了保持这本书的可读性,罗斯托他自己还真的花了一点心思的,他把那个数学的附录全部集中在后面。为了不妨碍人家阅读。我们知道读书啊,中间加进两个方程是没法读的。我们习惯于文字思考。

 

如果突然把一大篇的推导放进去,那这本书就很麻烦了。那么他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和他的助手要保证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和严谨性必须要有数学模型的。但是要保证这本书产生阅读上的效应和便于传播,他一定要用比较优美的语言和散文的方式来处理和来叙事的。

 

那么他学马歇尔做法。马歇尔当年也是这样子的。我这个书让人看就必须考虑人家阅读的体验,必须要考虑人家阅读者的偏好,必须要尽可能照顾越来越多的阅读面的这种阅读者的素质。

 

所以他也把数学的部分放在后面。所以你如果想更严肃的去深入讨论问题的,你再去看附录。如果像我们一般的人,就是只是了解这个人的思想或者了解这个问题的话,他去看正文就可以了。正文里面就是一些图表,有一些小的数字,这个不妨碍阅读。

 

但是方程他全部给处理到附录当中去了。我认为这个做法也是我们很多中国的经济学家在这个创作,或者在出版著作的时候可以借鉴的一个方法。

 

大体上关于这本书,我自己有这么一个感受和体会。那么这本书整个的翻译过程持续也很长。量太大了,而且很专业。所以,整个团队,就是我主持这个团队十多个人参与了翻译。从2007年开始到现在差不多十年时间。而且翻译、校对的任务非常的繁重。

 

我自己给这个书写了一篇差不多有一万字的序言。因为这个也需要帮助大家来了解和认识罗斯托这么一个重要的经济学家。他的主要的贡献,他的局限性以及这本书的特点。

 

所以大家如果看这本书之前,可以看一下我写的这个序言,里面相对来讲,把他的背景还是讲的比较清楚了。然后一直再往下阅读呢,可能会理解起来更加方便一点。

读书人简介:

作者(译者)面对面为你讲解一本书的核心要义。
喜欢就下载APP试用吧!

读书人简介:

作者(译者)面对面为你讲解一本书的核心要义。
喜欢就下载APP试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