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意识》第1集

http://dushuren123.com/lecture592064898.mp4

李恒威
查看全部 内容介绍:
收起 内容介绍:

 

 

 

意识是人类人性的最根本的一个方面,理解意识被很多人认为是科学研究最后的一个前沿。在哲学界,关于意识的研究其实是开启了近代科学的最重要的一个主题,哲学家如笛卡尔提出我思故我在的命题,在其所处的时代,它最凸显的一个问题就是-问题,即意识问题。

 

 

大家好,我今天给大家介绍一本书,名字叫《对话意识》(Conversations on Consciousness)。它还有一个副标题叫做学界翘楚对脑、自由意志以及人性的思考。这是一本专门围绕意识这个问题展开对话的书,那么这本书,也是浙江大学出版社神经科学与社会丛书中的一本,我们浙江大学出版社和浙江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一块联合推出了一套丛书。

 

我们知道当今社会,认知科学、脑科学,特别是像人工智能,在整个新的智能社会,甚至我们说现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中,认知科学都是一个非常基础的这个学科了。大家可能也听说过聚合技术,应该本世纪初,2000年左右,美国商务部还有美国科学基金会,他们有一波科学家聚会,提出了NBIC的这样一个概念,他们认为未来社会,推动未来社会、支撑未来社会发展的四个非常基础性的学科,那么一个是纳米技术,一个是生物技术,一个是信息技术,还有一个就是认识科学技术,意识是认知科学里面非常重要的一个研究主题,在我们这套丛书中,《对话意识》应该说只是其中的一本了。我自己本人一直在从事意识研究,在浙江大学应该说有十多年了,主要是跟唐孝威院士一块,在他的指导和合作下,我们从事了意识专题的研究。

 

意识应该说是人类人性的最根本的一个方面,理解意识被很多人认为是我们科学研究最后的一个前沿。当然在哲学界里面,关于意识的研究,其实是开启了近代科学的最重要的这样一个主题,哲学家像笛卡尔那个地方,他提出我思故我在的这个命题的基础,他所谈到的这个其实本质上就是一个有意识的思维,他将意识看成是我们探寻知识大厦里面的一个根基,他找到了这样一基点。整个在近代的这个认识论里面,意识始终是很多哲学家所关注的一个主题。当然,它在那个时代,它最凸显的一个问题就是-问题。

 

到了19世纪,随着生物学、神经科学、心理学、生理学的发展,意识这个问题,就变得更加突出了。到了20世纪的时候,特别是在20世纪50年代,因为认知科学革命的出现,开始有越来越多的科学家介入到意识问题的研究。意识,我们现在回过头来看,从科学的角度来观察的话,它应该经历了两个非常重要的发展时期,我们甚至可以称之为意识研究的这个黄金时代了。19世纪,其中有些非常重要的人物既是哲学家,他也可能是心理学家,甚至他对神经科学的早期的发展也非常关注。比如:我举个例子,像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他是实用主义的一个重要的代表人物,他也是一个非常伟大的心理学家。在他那个时代,人们从科学的角度对意识的关注,达到了应该说是一个阶段性的顶峰。开始有很多人来自于不同的哲学传统都在关注这个问题,坦率地说西方哲学的近代,特别19世纪以来的四大哲学派别,比如说现象学、分析哲学、实用主义,还有过程哲学,那么这四大派别都是从它们不同的一个视角,或者是方法的角度来深入的,去介入到这个意识问题的研究。但是这个时期很大程度上,它更多的是停留在哲学的思辨的层面上。但是20世纪的认知科学建立以后,尤其是90年代关于意识的研究,开始真正作为一个非常明确的主题,进入到这个科学领域以后,开始有非常多的科学家,他可能来自于心理学,可能来自于神经科学,也可能来自于计算机科学,特别比如像人工智能。这些人开始聚集在一起,以及跟哲学家聚集在一起,开始专注于对这个consciousness,也就是说意识这个问题进行又一波的深度的研究。

 

90年代开始出现了一系列的围绕着意识问题的国际会议,其实我们现在知道有两个非常著名的意识研究的系列会议,一个就是在亚利桑那州图森市的亚利桑那大学,它有一个意识研究中心,他们首次举办了当时图森的这个会议。在这个会议上面,当时一个非常年轻新锐的哲学家叫做大卫查默斯(David Chalmers)提出了难问题,他在一个新的现代的一个语境中,重新把哲学上的传统身心问题,以一种非常突兀的形式展现在我们意识研究的这个领域里面。另外,随着它的共同体的凝聚,很快意识研究开始有了它的刊物。还有一个系列,叫做意识科学研究协会Association for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Consciousness),本身它们也有一个会议系列,我们现在叫做ASSC2017年这两个会议都在中国举办,一个是在上海,一个是在北京。经过90年代到现在为止将近30年的发展,按我自己的看法,这应该说是意识的第二个黄金时期了,这个时期出现了非常多的在意识研究中有开创性的一些人物。这些人物来自于不同的学科,现在主要应该说聚焦在哲学和科学领域。当然在科学里面,有人可能更偏重于从心理学的角度,有的可能更偏重于从神经科学的角度。

 

这本书,作者叫做苏珊布莱克摩尔(Susan Blackmore),她本人是英国的一个非常有名的作家,她也是一个演讲者,她同时也是一个心理学家。她写过一系列的关于意识的出版物,其中在我们翻译的这本之前,已经有两本在国内出版,一本是《意识导论》(Consciousness: An Introduction,这是一本比较厚的,国内把它翻译为叫《人的意识》,是北京大学的耿海燕老师主持翻译的;还有一本是《意识简论》(Consciousness: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一个小册子,它应该是一个影印本。我没记错的话应该是上海的外研社,应该是影印过来,它没有翻译这本书(注:这本书,外研社后来出了一个双语版,书名译为《破解意识之谜》)。还有一本就是我们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叫做《对话意识》,这本书是怎么来的?苏珊布莱克摩尔这个人,她兴趣非常广泛了,她对意识的研究的任何一种角度都持非常开放的一个态度。她本人对心理学有着非常深入的理解,另外她还是一个禅修者,她对东方的关于mind或者是对consciousness的这种关注的这个体系也非常熟悉,尤其她对禅宗是非常非常的了解,最近她好像又写了一本书,名字叫做《禅与意识的艺术》(Zen and the Art of Consciousness)。当时苏珊布莱克摩尔,她希望在美国(注:英国)的这个BBC,它应该有一个频道,专门介绍当代的一些新的前沿学科的研究。当时她也联系了这个频道,希望在这个频道上面来推出她的这个采访的访谈录了。她这个访谈录主要是在一系列的图森会议和意识科学协会年度的会议上面,她去采访当今最重要的一些意识研究者,跟他们进行对话,想通过对话了解他们对意识研究的主要的看法,所以在这本书里面她总共采访了20位作者。这20位作者里面,我可以跟大家简单的说一下他们的一个大体的学术背景,还有他们的在相关学科里面的这个影响力。当然这20位作者当时,苏珊布莱克摩尔,她在排序的时候到底应该是按照这种什么方式,按照年龄排序呢?还是按照一些观念的这个角度来排序?还是按照影响力?那么她也很纠结。不过最后她仍然按照英文这个字母,这个名字的字母来排序。所以说这里面我们看到这个书,它第一位介绍的作者,对话者叫做伯纳德巴尔斯(Bernard Baars)。这个人他是一个认知心理学家。他对于意识科学的研究,确实有着非常重要的贡献。因为他在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就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写过一系列的书。他提出了一个叫做全局工作空间Global Workspace Theory)的这样一个理论。

 

第二位是一个哲学家。哲学家叫做内德布洛克(Ned Block)。那么大家如果对意识领域熟悉的话,大家应该听到过这个现象意识,叫做“phenomenal consciousness”,还有个“access consciousness”,这两个概念是由内德布洛克提出来的。第一个概念我们国内翻译成叫做现象意识,第二个概念翻译方法就比较多了。比如我自己用的是叫做通达意识,那么有人会翻译成取用意识。总之他对这个意识做了一个区分。这两个概念也非常有名,有助于我们去了解意识它的本性。当然这两个概念是不是真正捕捉住了意识的这个nature,它的本性,我觉得这仍然是一个可以值得开放讨论的一个问题。

 

那么第三位对话者叫做就是大卫查默斯了。90年代1993年那次图森会议上面,他提出了意识的“the hard problem”问题,叫做难问题或者是困难问题。所谓的这个难问题困难问题,其实就是试图要去回答这样一个极端的问题。我们都知道人的这个意识体验,大家都认为是主观的,对吧?我们是主观的。在笛卡尔那个地方,他认为像这些应该都属于“mind”这样的一个形而上学领域,因为笛卡尔是一个二元论者。近代以来的科学,我们知道最重要的一个主导性的哲学立场就是物质论,或者叫物理主义,即materialism或者physicalism。那么查默斯,他的这个难问题,他似乎就是要说,我们在普遍的这样一个物理主义的立场世界观里面,我们怎么来理解人的主观世界?怎么从这样一个客观的物理、生理或者是神经的这个活动中,产生出来的?这在笛卡尔那个地方,它始终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所以他这个身心问题应该说贯穿了整个近代认识论里面的很多关键性的形而上学的讨论。查默斯当时1993年的时候,他还应该算比较年轻的,所以说我觉得他是一个非常新锐的一个哲学家,我记得应该是1964年出生的。

 

第四位对话者是一对夫妻,叫作保罗丘奇兰德(Paul Churchland)和帕特里夏丘奇兰德(Patricia Churchland)。那么他们两个是夫妻,都是非常著名的神经哲学家。他们两个大家耳熟能详的立场和观点,就是取消的物质论。帕特里夏丘奇兰德,其实我们在这套神经科学与社会这套丛书里面,我们也翻译了她的一本书,叫作《Braintrust》,我们翻译成叫做《信任脑》吧。它还有一个副标题是来自神经科学的道德认识。某种意义上她探讨的应该说,这本书应该更关注的――按我们现在如果给它一个名称的话――她关注的应该叫做神经伦理学。也就是从神经科学的角度来介入,我们关于人类的道德认识、道德判断的这样的一些研究。

 

此外,我们还与这个机械工业出版社,其实我们原来和这个出版社一起合作,也出过一套意识与脑这样的一套丛书,也说过这个帕特里夏丘奇兰德的另外一本著作,中文名字叫做《触碰神经》(Touching a Nerve)。这两本书,当然它谈论的主题有所差别。《触碰神经》是从一个神经科学的角度,更多地介入了人类生活的各方面的这样一些主题了。

 

第五位她的对话者,是弗朗西斯克里克(Francis Crick)。我觉得克里克,中国人都非常熟悉,他是个非常著名的科学家了。因为DNA的双螺旋结构,就是由他跟沃森(James Watson)两个人发现的,而且他们也当时获得了这个诺贝尔奖。如果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的话,我觉得克里克在意识研究中应该也是一个划时代的人物了。他50年代,在生物学取得了突破之后,他就开始转向,开始关注人的这个“mind”,或者我们现在有些中文把它翻译成、或者心智、或者心灵。总之,他研究的这样的主题。他认为科学应该是下一个阶段,那么应该是要去研究这个“mind”了,也就是我们认知科学。他尤其关注人类“mind”里面,特别是有意识的这样一个层面。我觉得正是因为克里克这种持续的推动,意识作为一门科学,才能够在90年代逐渐的兴起和奠定下来。他在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写一系列的这个文章,当然他也凭着他的影响力来推动意识的科学研究。他认为意识现在到了科学可以去介入的时期了。国内也有他的一本书被翻译出来,叫做《惊人的假说》(The Astonishing Hypothesis),这本书应该说中国科学院汪云九研究员,他领导的一些人做的。他这本书在国内1994年应该是出版的,现在应该20多年。回过头来看,即使经过了这20多年历史的一个蓬勃的发展,他在这本书里面所传递的思想,以及他认为的研究的这些介入,我觉得都堪称是一本杰作。

 

读书人简介:

作者(译者)面对面为你讲解一本书的核心要义。
喜欢就下载APP试用吧!

读书人简介:

作者(译者)面对面为你讲解一本书的核心要义。
喜欢就下载APP试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