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妥协理论”是批判理论发展的必然选择。“为承认而斗争”已经失败了,更全面的说法应该是“为承认而斗争”加上“为生存而妥协”
当然,我们多位中国学者对批判理论进行了三十年的追踪、研究。我们试图为批判理论在中国的发展做出一些决定性的推进和贡献,所以我准备提出一个什么概念呢?就是“妥协”,Kompromiss。我就把这个概念叫做批判理论的第五个关键词。我说“妥协理论”是批判理论发展的必然选择。因为霍耐特他是我的老师,他说过“为承认而斗争”实际上已经失败了。那么既然“为承认而斗争”已经失败了,是否需要“为生存而妥协”呢?也许更全面的说法是“为承认而斗争”,加上“为生存而妥协”。
当然了,要想创立批判的“妥协理论”,需要解决几个问题。第一点,妥协理论与批判理论,尤其是与霍耐特的“承认理论”、莱纳・弗斯特的“辩护理论”,它们有什么关系?就是为什么我们要从这种“承认理论”、“辩护理论”来走向 “妥协理论”。当然,这是对批判理论发展的一个推进、一个补充。第二点,我们要解决什么是妥协,妥协的实质是什么?妥协有哪些类型?当然这个妥协在日常生活中大家都有用,但是这 个妥协是从哲学的高度来讲的。第三点,妥协的原则是什么,妥协的底线何在?第四点,要解决妥协与生存是什么关系,妥协的目的是什么等等。
到底什么是妥协呢?从词源学上来说,妥协这个概念,根据的表述,他说妥协一词是来自拉丁系的法律语言,所以妥协这个词最早是一个法律概念。它意味着什么呢?它意味着在对冲突各方的共同承诺进行法律判决之前,先提交给第三方进行仲裁裁决,事后不承认仲裁裁决的一方,将失去他先前期缴的保证金,这就是妥协这个概念的原初含义。那么现在,从解释学上来说,妥协是通过自愿的协议解决冲突的方式,各方都要放弃自己提出的部分要求。谈判各方从各自立场出发,通过协商达成一个中间立场,并将达成的协议描述为共同的结果。也就是妥协是利益平衡和意见处理的理性行为,它尊重不同的立场,它属于民主的本质。
当然了,在不同的语境之中,妥协被赋予了不同的解释。比如说在德国,妥协原先是被指责为“非德国的”。在他们那里有一些说法,所谓“懒惰的妥协”,要“快刀斩乱麻”,“不要陷入妥协”等这些口号、这些说法,足以证明他们把妥协看成是一个贬义词,是一个应该被否定的东西。对于那些犹豫不决的人,软弱者、糊涂者来说,妥协就意味着这样的立场。如果你妥协的话,你肯定会失去你的立场,我应该站到这样,而不是那样的立场上。这就是所谓的“不妥协的英雄主义”,所谓的硬汉,所谓的有执行力,表明你的忠诚信念和坚持原则的特征。
在美国,他们也以为妥协是双方都要失去某些东西。当然,在原来的德国和美国,他们把妥协基本上看成是一个应该否定的概念,至少是一个贬义词。但是,在奥匈帝国或者是哈布斯堡王朝,他们经过无数次的妥协而确立了一个基本原则,就是自己活也让别人活。在这里妥协被视为语言和族性之间良好的跨民族的平衡中介。在欧盟,他们认为妥协是不可避免的。当然了,由于存在着不同的文化或社会经济基础,在欧盟各方要找到妥协也是困难的。在英联邦国家,妥协意味着某种好的东西,人们将协议、妥协视为对双方都有利的某种肯定性的东西。从基督教伦理学的视角看,具体行为必须以现实的可能性为取向。所以,在具体决策时通常要求妥协。“愿意妥协并不是软弱,而是社会责任的表达,它是必要的、老练的立场或者是美德”。在汉语语境之中,妥协被看作是以独立为前提,以原则为底线的适当让步。这个让步可以避免冲突和争执,与某人或者是各方之间的商谈条件或求得互让。
总之,妥协广泛地存在于法律判决、经济贸易、劳动合同、民主政治程序之中。当然了,除了司法、政治、经济之外,妥协涉及到人民所有的生活领域,并通过文化上得出不同的评价。这就是在不同的语境之中,人们对妥协有着不同的看法。当然有人给予了肯定的理解,有人给予了否定的理解。
那么我们为什么需要妥协呢?我觉得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个是现实的原因,这里是讲妥协的必要性;一个是思想资源,这里是讲妥协的可能性。那么从现实方面的原因来讲,我以为人与自然的关系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而出现了破裂,所以出现了生态危机;人与社会的关系出现了冲突,导致了社会危机;人与人的关系出现了断裂,导致了人际关系危机;人的身体和灵魂出现了分裂,导致了身心危机。那么从思想资源来讲的话,像阿克顿爵士,他说“妥协是政治的灵魂,如果不是其全部的话”。政治学家达尔也说“民主需要妥协”。法兰克福学派第一代代表人物诺伊曼和基希海默,关于妥协政治,他们也有过精彩的分析。
我这些年来之所以一直讲妥协,就是受诺伊曼和基希海默的影响,当然是通过霍耐特这条途径。像马格利特,她有一本书的核心思想就是“为和平而妥协”。当然大家知道,毛泽东同志他是主张斗争的,但是他并不放弃妥协。他说在各个策略阶段上要善于斗争,又要善于妥协。这是在讲《党内团结的辩证方法》时,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有着许许多多的生存智慧。
比如说 “老庄”,他们也是要讲妥协的。那么我们如何妥协呢?妥协的原则、方式、目标是什么呢?妥协有各种不同的种类,有消极的妥协、积极的妥协、主动的妥协、被动的妥协,那么我们的原则是什么?我们要积极的、主动的妥协,而不是消极的、被动的妥协。妥协应该有原则、有底线、有尊严,而不是无原则、无底线、无尊严的妥协。
妥协大约应该在这么四个方面。第一点、人要向自然妥协。因为人定胜天是不可能的。人对自然的改造、支配、控制、利用应该有一个限度,我们必须搞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做自然的伙伴、朋友,而不是自然的仆人或者是主人。所以说,人向自然妥协的目的,是为了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也就是Versöhnung(和解)。因为人类文明是从原始文明到有机时代的农业文明,再到工业文明,到未来应该是生态文明。因为工业文明最大的好处是促进了人对自然的改造、支配、利用,但是弊端导致了生态危机。所以,我在2004年的《批判与重建》一书中,最后的一句话就是讲,“生态文明是未来文明发展方向,和谐发展是通往未来文明之路”。所以我们要想解决生态问题,必须向自然妥协,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第二点、人要向社会妥协。人是社会的动物,人必然处于社会关系之中,我们不可能完完全全地改变社会,我们只能适应社会。在适应社会之中来影响社会。这是一种妥协,这也是一种明智。人向社会妥协的目的是为了达到人与社会的和谐,就是Harmonie 。第三点、人要向他人妥协,尽管我们不能承认萨特的 “他人就是地狱”这个说法是正确的,甚至我们说这个说法是不正确的。但是人必须处在与他人的关系之中,人不可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志来行事。人向他人妥协的目的就是为了达到人与他人的共生,就Koexistenz。第四点、我们还应该向自己妥协。就是人要向自己妥协,不要把自己目标定得太高,不要太在意活动过程的结果。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对待自己的得失应该采取一种潇洒的态度。当然,这不是消极悲观,而是一种人生智慧,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洒脱。人向自己妥协的目的是为了达到人的身心平衡,就是Balance。
所以我一直主张要外儒内道。对外你应该积极进取,但是对内,你应该淡然处之。身在庙堂之上,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这种感觉是美好的。当然了,批判的妥协理论,它虽然可能会淡化批判理论的批判性,但是我认为它会增加批判理论的现实性。
作者(译者)面对面为你讲解一本书的核心要义。
喜欢就下载APP试用吧!
作者(译者)面对面为你讲解一本书的核心要义。
喜欢就下载APP试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