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道主义:中国古典哲学精华》(三)

李志超
查看全部 内容介绍:
收起 内容介绍:

 

 

 

先秦的中国古典逻辑学,总结出三大定律。第一就是《荀子》定义的约定俗成律;第二就是《墨经》的求同存异律;第三是《庄子》的充足理由律。这三大定律可以说是逻辑学千古不易的真理

 

 

    一件事物可以用一个简单的代表性的“理”来形容它,这是我们可以说的。太阳系,地球在太阳系围着太阳转,它的“理”就是它是一个有多少质量,自己的半径和公转的半径,这些都是地球的“理”。地球的全部的“道”也是举不完的,什么地震、潮汐这些事情,气侯等等,复杂的很,无穷多。所以地球绕太阳转,它的存在有其“道”,“道”可以说一部分清楚,让你有个概念。那个说出来的东西都是一部分的“理”,或者一群“理”罗列起来,但是绝不是全部的“道”,不可能。这个“道”和“理”的概念就分别在荀子那说清楚的。他总结了一套规律叫约定俗成,约定俗成过去人不大懂,大家说的话都是大家约定俗成的。

 

    所以约定是什么?这个“约”不是互相来约会,是简约,简单化。要讲一件事情、一个规律,简单的抓住几个词来规定这件事物。然后大家“俗”,就是大家、社会公认了,明白了,统一化了,大家认识统一化了,这个叫俗成。约定俗成的意思是《易道主义》的一个重要的原理。所以这件事情是逻辑学里头的一个重大的规定,这个规定在西方一直到晚近也闹不清楚。因为按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一个定义必须是十分清楚。一百年前,还不到一百年,1930年前后有个维也纳学派哲学,他们主张定义必须严密的规定,要不然大家讨论问题就有分歧。想要消解分歧,定义必须严密。但是按照荀子的观点定义不可能严密。怎么说呢?这是老子的“道”规定的。“道”是综合的,而实际事物是无穷多的性质,无穷多的“理”,当然其中有主要的“理”。你把主要的“理”抓住了,你就懂这件事物了。但是“懂”是什么?是人思想里懂,实际事物怎么变你还不知道。眼前站着一个人,这个人你知道他姓什么?叫什么?是男是女?高还是矮?年龄多少?但是他身体里,他的学历,他的生理状况,有没有病,你一下子看不清楚,那个是无穷多的。

 

所以先秦的中国古典逻辑学,我给他总结出三大定律。第一条就是定义是“约定俗成”,是荀子专篇正名论,正名篇讲的很清楚。

 

然后就是《墨经》里头讲“同异交得”,交通的交,获得的得。意思是说事物之间有同有异,都必须有同有异。同是我们叫做一种事物,比如说同是大米,大米里头你分开的时候它不完全相同的。首先你分两份,这两份重量就有点微小差别,你拿再精密的天平去称,它也不可能没有差别,精度不够。那米一分,温度上就有差别了,其它的许多细节上都有差别了。更不用说人和人,两个人不可能完全一样,就是孪生子也不完全一样。

 

    这个叫做“同异交得”,“同”和“异”这两个字作为哲学概念来说,万事万物都有同有异。就算是差别最大的实际事物,但是它毕竟处在同一个宇宙里,这就是同,同为实物,这也是“同”;差别小的实物,孪生子这就是“同”;一个工厂里生产的产品它可能也是“同”。但是没有绝对的“同”,它总是有差别可以分辨的。这个道理推之于逻辑学上来说就是判断,作为逻辑学的概念判断。我做出一个判断,说某某是大学生,这什么意思呢?是取他跟别的大学生“同”的一部分来说话,给他规定他是大学生。但是他也有差异,我们把差异放在一边不管了,这个叫做判断。判断他某一个属性,这是逻辑学的一个重要的定义,一条规律。

  

 第三条出自《庄子》,《庄子》的第二篇文章叫《齐物论》。《齐物论》这篇文章争论到现在,《中国大百科全书》给出了《齐物论》的解释,那讲的我不赞成。它把“论”字当做一个就好像物理学什么群论、什么晶体论,天文学上的什么行星论,理论的“论”了,理论的名词了,实际上不是。《庄子齐物论》是把“物”和“论”两件事情并列起来,我来“齐”,就是等同的看待它的共同属性。这个误解从南朝齐的刘勰,写《文心雕龙》的作者,他就没懂,他就说错了。一直传到近代,胡适也没懂。胡适说把那个“论”字去掉了,也用“齐物”,庄子齐物说什么什么。实际上不能丢掉这个“论”字,到现在《中国大百科全书》也还有一个条目就叫“齐物”。那个作者也不懂得这个“论”字是什么意思。

 

实际上《庄子齐物论》主要讨论那个“论”,诸子百家在那争鸣,争鸣得很厉害、很热闹,那是“论”,那不是。这些个“论”里头我们看待它,要有个“齐”的态度。不能简单的说谁是谁非。说是是非非,“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这是《庄子》里的话。这都是讲“论”的,不是讲“物”。这是庄子在谈这件事情时候所针对的。不是他针对,是我讨论的时候针对的。西方逻辑学的晚近莱布尼茨,就是十七世纪跟牛顿一起发明微积分的那位德国学者。他提出逻辑学定律,列为第四个定律。就是“充足理由律”。你要讲一条道理,你必须拿出充分的理由来。但是现实的科学研究也好,人们的议论也好,谁的议论是完全充足的呢?不存在这个。特别是科学史上的假说,什么叫假说?就是理由不充分,我先提出来。所以地球上的大陆分板块,这也是假说,当时提出来的时候,没有理由,别人不信。但是没有假说科学怎么发展?所以,刚才说了一件事物它的性质,“理”有无穷多,你抓它的主要代表事物做推理。你不可能完完全全的列举了。

  

所以先秦时代中国三大逻辑定律第一就是《荀子》定义的,约定俗成律;第二就是《墨经》的求同存异律;第三是《庄子》的充足理由律。这三大定律是非常好的,可以说是逻辑学千古不易的真理,它把辩证法融合进去了。中国古典先秦时代,《墨经》、《庄子》、《荀子》提出这三大定律,实际上辩证法和逻辑学融为一体,没有分开,它就是辩证法。这个事情从老子的哲学来讲,就是认识到综合的无限性。这是很清楚的,很容易理解的事情。怎么会形成黑格尔说的形而上学和辩证法对立起来,两不相融呢?所以从这件事情看出中国古典哲学的优越。

 

读书人简介:

作者(译者)面对面为你讲解一本书的核心要义。
喜欢就下载APP试用吧!

读书人简介:

作者(译者)面对面为你讲解一本书的核心要义。
喜欢就下载APP试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