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魂与美感——杨飞云•范学德对话录》②

陈丹青
查看全部 内容介绍:
收起 内容介绍:

 

 

 

个人经历与历史格局

 

 

陈丹青:我们开始学油画是在文革初期,也就是我们初中生和高中这一段。中央美院的油画系在当时的中国美术界就是可以说是重镇,它代表整个中国美术教育和美术界一个最集中的向往和实力汇聚的地方。他是第一届的本科生。当他从他上学的生涯开始叙述,他实际上连接了整个中央美院的一个历史。而中央美院历史又几乎连接了被中断的民国油画的历史。那飞云能够非常诚实地回顾这一段, 这是他的口述自传的一个历史维度。

杨飞云:在面对很多独特的历史经历当中,我可能很真诚地谈了一些很真实的经历,那么这种经历当然更重要的不是画面上的,是内心当中的,或者是,和绘画背后的一种思考也好,还有自己的成长的历程也好,这个部分。

陈丹青:这里面杨飞云的老师辈,也就是中央美院的老先生,曾经举办过一个中国油画学会。但是在油画学会成立的同期,八五运动已经开始了,它存在了将近20年,也是油画慢慢从整个大的生态当中分化出来的一个阶段。那杨飞云算是后起的,他2007年吧,才成立了中国油画学会(中国油画院)。起先是作为高碑店的一个教学基地,汇拢了50后为主和一部分60后油画精英的这么一个院子。但是因为老先生慢慢老了,油画学会(中国油画院)也算是慢慢完成了他在八九十年代的自我期许的一个使命吧。

杨飞云:那么读这种,可能写这个书,我都觉得让不了解这一段历史的,或者只了解我画面表面的这些人,他们能够有一些收获,对于理解一个画家、艺术家在时代变化当中怎么走?怎么决定自己?他是一个很真实的参与者。

陈丹青:所以飞云在有意无意之间把这一摊接过来,平行的对照当代艺术的发展,他这边的价值慢慢出现了。第一,他完成了换代的工作,由他来领衔做这个油画院。第二个他也慢慢,我相信无论是自觉的还是不自觉的,他慢慢变成了一个,真的蛮有自尊的一个边缘化的,他有点像高碑店的位置一样,完成了这个转化。

我不知道年轻人会怎么看这件事情,怎么看杨飞云老师,怎么看这30多年来中国油画的一个变化。虽然我跟飞云在油画具体的一些,现实处境、意见不是非常相同,但是我想我们都意识到这个,跟30多年前、跟50多年前,油画在中国美术的促进(作用)和功能已经完全不一样了。如果我们还要往未来看的话,它真的慢慢变成一个保留画种,然后一个参与其间的人数和品质跟30多年前会非常不一样。

飞云,怎么说?既是一个主掌者也是一个折射体,能够把他身上经历的这段历史说出来。

杨飞云:怎么说呢,一个艺术家其实他的成长可能开始是由书本,之后由专业,但是更到最后的时候实际上和他的阅历、经历有非常非常重要的关系,我们这一代人很幸运,应该说赶上了,可能人类历史上也没有这么大的变革,或这么大的进展或者发展,在这种经历当中,作为一个艺术家怎么自处?或者作为你自己学的绘画,无论那些书本上的还是你在绘画上的、技法上的,还有绘画本质规律上的东西怎么发挥?这个可能在这一本书里面,大概从这些不同的角度谈了很多。

陈丹青:这本书在未来还是会发生影响,如果再过20年,数据统计(画)油画的人口在减少,油画的品质也在变化。或者是在往更弱、更个人化的上头变化,甚至还有许多我们现在无法料想的变化。这个时候我们来看杨飞云这本书,真的是在看历史了。就是曾经有一代人,以杨飞云这样一个个例来看,就是以全部的生命和终身没有变化的一个理想在做这件事情。它一部分是可以跟西方美术史、中国美术史,所有重要的绘画可以联系在一起。因为好的绘画都是这样来的,就必须有巨大的热忱、持久的一种信念,你才能做下去。

但是在另一面,又是从更广义的一个艺术的角度来说,它一定是跟着社会、跟着一个大情况在变化,大的文化在变化。所以我也有兴趣看,杨飞云和我这一辈人,毕生投入的这个所谓油画,主要是传统油画、写实油画,它一定会在中国存在很久,这是一定的。因为它的教育系统还在,但是它的内在的活力,它能走到多远,多深、多高的高度,我现在不知道。

如果有意要回顾这30多年来的变化,这本书我相信是很好的一个文本,大家会在里面找到很详实的资料。如果后世居然还有兴趣来研究这条路,我相信这本书不可替代。它有很多现在还不会发生作用的一些所谓史料,在将来都会变成史料。因为我确信杨飞云有这个资格,也有足够的诚实,对他能够说出的这份资料。

 

读书人简介:

作者(译者)面对面为你讲解一本书的核心要义。
喜欢就下载APP试用吧!

读书人简介:

作者(译者)面对面为你讲解一本书的核心要义。
喜欢就下载APP试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