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长大》(上)

刘建芳
查看全部 内容介绍:
收起 内容介绍:

 

 

 

最有害且最广为流传的理想化观点是认为,人生最美好的阶段是16岁到26岁之间,这十年间男人肌肉最发达,女人肌肤最光滑。但是,你的人生目标并不是增强生殖能力。把成长过程描述为注定走下坡路的画面,使正处于这一阶段的年轻人心力交瘁、恐惧万分,还能指望将来吗?而这却受到利益各方面的支持。实际上,我们要有通过成长来摆脱不成熟状态的勇气

 

 

刘建芳:大家好,我是刘建芳,我是《为什么长大》这本书的译者。翻译这本书的时候我恰好30岁,社会普遍认为人最好的年纪是二十几岁, 那对于30岁的人来说,他的最好的时光是不是已经过去了呢?所以30岁以后的人容易陷入青年困境,《为什么长大》这本书对有青年困境的人做了很好的解答。

 

刘梁剑:这本书初看起来挺不像哲学书的。实际上它这本书也是一个系列中的一本,属于地铁上的哲学系列,是里面收录的四本书中的一本。除了《为什么长大》之外,还有包括《世界》、《自我》、《真理》这三本书。那么为什么要推荐《为什么长大》这本书呢?我们现在看它的书名有点意思,就说为什么长大?其实它包含的意思是说:我为什么要长大啊?

 

刘建芳:不是只有彼得潘才对成年的情景感到焦虑不安,的确,我们显然可以说彼得潘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符号。迈克尔杰克逊则几乎完全是彼得的翻版。人们普遍认为成年就意味着放弃自己的希望和梦想,接受既定现实的限制,屈从于生活。尽管它远不如起初想象的那样刺激、有价值或有意义。因为无法创造年轻人希望在其中成长的社会,我们就将年轻理想化。看到婴儿睁大眼睛,兴奋地看着一切事物,我们羡慕他们的坦率天真,却忘记了成长的每一步,从站立到能画人物线条,都伴随着恐惧和挫败感。

 

刘梁剑:其实特别是我们这个时代,本身就是包含了一种不想长大的意味在里头,为什么不想长大呢?因为青春期特别值得留恋。这是我们通常习焉不察的对于年轻的崇拜,这本书里面差不多也提到了这个话题,差不多是对这个问题的反思吧,

 

刘建芳:最有害且最广为流传的理想化观点是认为,人生最美好的阶段是16岁到26岁之间,这十年间男人肌肉最发达,女人肌肤最光滑。这是由荷尔蒙引起的,进化论生物学家可以解释其原因,但是不管你的基因如何,你的目标不是增强生殖能力。把一生中最困难的阶段描述成最美好的时光,使正处于这一阶段的年轻人更加难熬。如果现在我感到心力交瘁、恐惧万分,我还能指望将来吗?

 

刘梁剑:所以如果反思一下,我们会觉得这个十年间因为荷尔蒙引起人生最美好阶段的话题是一个挺好笑的观点。把人生描述一个下沉式的过程,将使年轻人对生活无所指望也无所要求,所以这是对我们不想长大这个观点的一个批评和反思。

 

刘建芳:他们都告诉我以后的日子只会越来越糟糕,这是关键所在。本书认为成长本身就是一大理想,一个很难完全实现但绝对值得为之奋斗的理想。

 

刘梁剑 所以反过来讲,就是说我们对我们的人生有一个不想长大的一个迷执,而这个迷执是有必要破解的。我们再看这本书的最后,作者也回应了这个想法。就是说把成长过程描述为注定走下坡路的画面受到利益各方面的支持,而它们是与我们的成年相对抗的。但是悲剧的在于我们不断的与之共谋,试图证明那实际上并不存在的画面。

 

他说正是这样的事情迫使康德说,这里提到的康德是一个很重要的思想家。他说我们的不成熟要归咎于我们自己,我们要对我们自己的不成熟要负责任。并且鼓励我们要有通过成长来摆脱这种不成熟状态的勇气。这是康德很重要的一个观点。我们需要成熟、需要长大,然后摆脱这个不成熟的状态,同时需要勇气,我们需要勇气去对抗所有依然抵制成熟的力量。

 

因为真正的成年人不再因面包或马戏团分散注意力,他还有更加重要的东西需要关注;不再被小玩意儿迷惑;也不再因为没有经验而感到羞愧。我们能更好的观察我们所见到的,也能更好地说出来。这时作者的一个幽默又体现出来,因为前面都提到我们,所以他说,那我们是谁呢?这是一个反思,他说我们包括我们所有人,也包括本书的作者。我们都需要有这样一个为摆脱不成熟状态而做出努力的勇气。他说摆脱这种不成熟的状态是一场永无休止的革命。最后作者问,哪位想鼓动它?哪位想鼓动这样一种永无休止的革命呢?可能这本书就想鼓动读者来开展一种摆脱自己不成熟状态的,要让自己变得长大的,永无休止的革命的状态。

 

读书人简介:

作者(译者)面对面为你讲解一本书的核心要义。
喜欢就下载APP试用吧!

读书人简介:

作者(译者)面对面为你讲解一本书的核心要义。
喜欢就下载APP试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