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误”的行为(2)

杨晓兰
查看全部 内容介绍:
收起 内容介绍:

 

 

 

理查德泰勒通过数十年的努力,在行为经济学这个崭新的领域中,开创了新的理论,让经济学变得更为有趣、生动,让经济学从纸上的理论模型转变为可以利用的思维方法

 

 

本书可以划分为三个非常重要的主题。第一个主题是微观层面的主题。是研究个体微观决策的偏差,这一部分是心理学和经济学密切结合的部分;第二个主题是宏观层面。是利用市场的数据,特别是金融市场的数据探索一些市场的异象,利用心理学的知识对这些异象进行解释;第三个主题是公共政策层面。是系统性的利用行为经济学的一些方法,对如何推进政策的实施、提高政策实施的效果提供建议。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个主题,微观层面。这个层面上泰勒教授罗列了很多人们在决策过程中的一些非理性的行为特征。用他的话说,就是列举出了一个非理性的清单,这些行为都是系统性地偏离了主流经济学的理性假设。这部分所介绍的理论包括泰勒教授自己的研究,也包括一些非常重要的行为经济学的创始人,像丹尼尔卡尼、特沃斯基的一些研究。重要的理论包括前景理论、心理账户、自归因以及社会偏好等。

 

我们首先来举一个例子,什么叫心理账户呢?它是指人们会根据资金的来源和用途的不同,在心理上把资金进行归类。比如说从股票投资中获得的收益和固定的工资收益,人们会把这两部分的钱在心理上放在不同的账户上,在使用它们的时候会有不同的一些特征。对于那些从股票市场中获得的收益,人们会倾向用于投资一些风险更高的项目。

 

在心理账户上,泰勒教授举了一个非常容易理解的例子。假设有这样两个场景,第一个场景是今天晚上你决定要去看电影,之前你已经花50块钱买了一张电影票,在晚上即将出门的时候你发现电影票丢了,这时候你还准备去看电影吗?第二个场景是今天晚上你决定去看电影,还没有买票,当你出门的时候发现丢了50块钱,这个时候你决定还继续去电影院看电影吗?泰勒教授展开了很多的调查,他发现在第一个场景下很多人都选择不去看电影了。因为我们把看电影作为一个账户,如果说电影票丢了,说明已经花了50块钱,再去买一张电影票的话,在看电影这个账户上就一共花了100块钱。很多人认为是不值的,所以会不去看电影。但是在第二个场景下,丢的钱和看电影分别放在两个不同的账户上,人们认为看电影依然只花了50块钱。所以第二个场景下选择依然去看电影的人会更多。这种在心理上对资金的划分会使人们的决策行为偏离理性的轨道。比如说我们可以看到,在现实生活中,虽然市场的利率很高,一些人一边透支信用卡,支付利率。而另一方面他会把钱存在自己的存款账户里。

 

第二个主题是宏观层面的研究,主要是从市场,特别是金融市场上去收集数据,来证明市场上存在一些异象和标准的经济学、标准的金融理论提出的有效市场理论相违背,这个部分的理论我们称为“行为金融理论”。标准的“金融学理论”通常认为市场是有效的,也就是说当前的股票价格已经包含了所有的信息,这个信息是指过去历史的信息、未来的信息和所有的内幕信息。根据这个假设,股票市场的价格是不可预测的,我们不能根据过去的股票价格的走势,来推测它未来可能的表现,这就是有效市场理论的假设。这个有效市场理论假设,也是现代金融学的核心内容。金融市场上大量的数据为我们检验这个理论提供了机会。

 

在本书中泰勒教授就记载了他如何利用金融市场的一些数据,来证明市场可能是非有效的。在他所做的研究中一个最广为人知的例子叫“赢者输者效应”。“赢者输者效应”是泰勒教授和他的合作者,把美国股票市场上所有的股票数据收集起来,然后他们根据股票在过去35年中的表现,把表现最好的35只股票组成一个赢家组合,把表现最差的股票组成一个输家组合,然后观察这两个组合在未来的表现。如果根据有效市场理论,在未来这两个组合的股票应该是不存在差异的,因为过去的信息无法预测未来。泰勒教授的这个研究却发现,在未来这两个组合股票的收益率出现了反转,也就是过去的输家在未来的35年成了赢家,他的收益率是远远高于大盘的;而过去的赢家,也就是表现最好的35支股票,在未来的35年它的收益率反而是低于大盘的表现。那么泰勒教授认为出现赢者输者效应的原因,是由于人们的过度反应。在过去,人们对输家是过度的悲观,而对赢家是过度的乐观。所以随着时间的推进,市场会对这个过度反应进行修正。所以过去的输家在未来反而表现更好,过去的赢家在未来反而表现更差。所以刚才提到的“赢者输者效应”,为市场的非有效性提供了一个证据。那依靠这样一个效应,泰勒教授提出可以构建一个投资的策略,也就是我们可以根据历史的数据买入过去的输家,卖出过去的赢家,根据这样一个投资策略,可以在市场上获得超额利润。在书中没有提到的一个事实是,泰勒教授提出的理论并非纸上谈兵。早在1993年他就和他的朋友成立了一个资产管理公司,Fuller & Thaler Asset Management。利用他所提出的理论来进行股票投资,在市场上赚得盆满钵满。我们说知识就是财富,这句话用在泰勒教授身上是最贴切不过了。

 

在对个体的非理性行为展开长期的研究之后,泰勒教授的研究转到如何推进人们做出更好的决策上。这里的决策包括如何做出更好的增加财富、增进健康、增进社会福利的决策,这就是我们说的第三个主题―助推。在崇尚自由主义的现代社会,如果说政府或者专家指导人们应该如何做出决策,即使这些指导是正确的,人们往往也会感到排斥,把它称为是家长主义。泰勒教授和他的合作者们想出了一个更温和的说法,自由家长主义。就是在不逼迫人们的情况下,让人们在事前、事后做出更有利的决策。后来他们想出用助推这个词来替代自由家长主义这个说法。助推这个词的含义就是帮助现实中那些容易犯错、真实的个体做出更好的选择,与此同时,不剥夺他们选择的权利。

 

泰勒教授有关“助推”的一个经典的例子,是有关于养老计划的例子。我们知道人们在生活中都会面对各种各样的选择。如果你买了一部新的手机,你要选择手机的屏保,要选择手机的铃声,甚至要选择响铃的次数。那么在买新手机的时候,手机的生产厂商通常会提供一个默认的设置,我们发现很多人在生活中都会由于偷懒,而不改变这个默认的设置。所以我们会听到很多不同的人,他们会使用相同的手机铃声。泰勒教授发现惰性的影响其实是非常大的,那么政府和企业就可以利用人们的惰性去设计一些政策,把一些他们所希望达到的政策、有更好效果的政策设为默认选项。在美国,很多刚刚工作的年轻人,他们不愿意加入养老保险计划,希望自己在本期内拿到的收入会更多。但是从长远看,这是一个非理性的选择。那如何提高人们的参保比例呢?泰勒教授提出了一个叫做“自动登记”的助推政策,什么叫“自动登记”政策呢?如果说一名刚刚参加工作的员工获得了参保的资格,他会收到一张表格,这张表格上会声明自愿加入养老保险计划,这就是默认选项。如果这名员工要退出这个养老计划,他必须要填写另外一张表格,需要下载表格、签字、打印、提交。这个政策推出之后,他发现人们由于惰性不愿意去签署那张额外的表格,大部分的人都会选择接受默认选项,也就是说自动的加入养老保险计划。研究的数据表明,在过去没有这个“自动登记”政策之前,刚刚工作的年轻人、新员工只有20%的人愿意在工作的三个月内加入养老保险计划。但是当 这个“自动登记”的助推政策推行之后,90%的人都默认的接受了这个养老保险计划。在这样的一种助推政策下,人们依然有选择加入或者不加入的权利,但是政策在无形中推进了人们去做出一个更好的选择。

 

由泰勒教授提出并倡导的助推政策,在现实中的应用相当的成功。如何利用行为科学的知识来改进政府政策的制定引发了巨大的关注。在这本书中,泰勒教授记载了相当多的有关助推的一些案例。比如说英国政府就邀请泰勒教授在伦敦设立了一个“行为洞察力小组”,来帮助政府如何推行,比如像减少偷税、漏税、节能减排等一系列的政策。关于助推理论,泰勒教授还有一本专门的著作,就叫做《助推》。如果你想了解有关助推的诸多的例子的话,可以阅读这本书籍。

 

中国的古人说: “知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者不如好之者”在行为经济学这个崭新的领域,天赋异极具创造力的泰勒教授通过数十年的努力,开创了新的理论,让经济学这门沉闷的科学变得更为有趣、更为生动。他探索了理论的应用空间,让经济学从纸上的理论模型转变为可以利用的思维方法,阅读此书,相信你也可以收获智慧和乐趣。

 

读书人简介:

作者(译者)面对面为你讲解一本书的核心要义。
喜欢就下载APP试用吧!

读书人简介:

作者(译者)面对面为你讲解一本书的核心要义。
喜欢就下载APP试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