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兰德初到美国纽约,雾蒙蒙中看到一幢幢高楼,竟感动的哭了。她说我宁可错过最壮观的日落,也要去看摩天大楼,因为这是人造的,而不是神造的。她觉得人其实是有理性的,可以做到更伟大的事情。
为什么安兰德对政府干预经济这么反感?这跟安兰德的出身有关,跟她的学习有关,跟她的经历有关。她不是纯正的美国人,她是俄罗斯人。她出生在俄罗斯,二十多岁才来到美国。安兰德是犹太人,她爸爸是药店老板,他们在俄罗斯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中产阶级。但那个年代是二十世纪初,一九零几年到一九一零年这段时间,好像俄罗斯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有十月革命。在俄罗斯发生巨大变化的时候,红色政权,就是苏维埃政权,起来了。他们就觉得我要为每个人的平等而战,这个社会不平等,他把这个世界看成了一个零和游戏。有些人钱拿多了,企业家拿多了,剥削了老百姓的那块饼。所以他们上来以后把企业家、地主的财产都剥夺了,然后重新分配。安兰德的父亲是药店老板,有钱,他的财产就被没收了。当然有很多人,知识分子就会提出意见,把他抓起来,你怎么能批评政府,我们为了人民的正确,你在那里说什么?有的被迫害了,有的地主、资本家各种不满也是消失了、处决了,社会很动荡。
他们的思想有一个前提大概就是集体主义,我们为了国家更好;第二个就是我们要为每个人的平等而战,利他,所以集体主义、利他主义。还有一个安兰德反对的是神秘主义。什么是神秘主义?因为安兰德生在犹太人的家庭。一般来讲犹太有犹太教。她们家不信教,但是整个社会是东正教的社会。她对东正教很不适应,认为宗教讲的东西对他们犹太人是歧视的。当时多数的民族是斯拉夫民族,所以她生活得很不开心,她觉得整个社会是黑暗的,没有理想,大家都是在集体主义、利他主义、神秘主义的统治之下,所以当时特别想离开这个地方。她的同学和老师被抓起来了,她爸爸的财产被没收了。她就跟她妈妈讲,我们得走。当时苏联到美国去还是可以走,但是已经收紧了,有钱去买通官僚才能走。她妈妈就搞了一些钱,其实也很不容易了,她走之后都没几个人走。像她这样的人如果留在那个环境下,可能不久就会去世。因为斯大林上台之后可能政策更严格。
她是以探亲的理由去到了美国,当时她看到美国的纽约,虽然是雾蒙蒙,但是看到那些高楼大厦,她就哭了,感动地哭了,她说怎么会有这么好的地方。因为在苏联她很压抑,所有东西都是陈旧的,人讲的都是精神世界的东西。到美国很拜物,晚上霓虹灯敞亮,每个人都积极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她说我宁可错过最壮观的日落,我也要去看摩天大楼,因为这是人造的,这不是神造的。她大概是这个意思。她觉得人其实是有理性的,可以做到更伟大的事情。所以她就决定留下来。
其实那时候她想过好多种办法,因为签证是有时间限制的,一种办法就是找美国人结婚,还有就是等期限到了,就去古巴,去南部,去外国,然后再回来。她就决定根本就不回俄国了。安兰德的名字其实是到了美国以后她自己取的,她以前叫Алиса(阿丽萨)。到了美国以后,她觉得这个名字不好,要重新取名。有人说这个名字里面有个/ai/ (英文中“I”的发音)在里面。她说每个人的人生都有一首歌,那么我的人生是个人主义。
到了美国之后,她不懂多少英文,但是她小时候受过教育,这个教育不是很好。是她受过什么教育呢?就是哲学、戏剧。所以到那儿之前,在她九岁的时候就决定她这一生要写作。可是对她来说是非常难,她是外国人,她不懂多少英语。你到了美国,你不可能写苏联的戏剧,你得写美国的戏剧。这是非常挑战的,是从零到一的一个过程。第二个,你不能一直靠亲戚,你要自力更生。她就开始到好莱坞打工、做剧本。当然也不是一开始就能做剧本,只是是审错别字的审阅。
1926年,她到达美国的时候,美国正处于“咆哮的二十年代”,Roaring Twenties。这是什么意思呢?当时的美国政府是比较给大家自由的。第一个,柯立芝政府实行低税,原来百分之七、八十的税减到百分之二十多。第二个,解除管制,大家都可以做伟大的事情,都可以去创造。柯立芝政府就是这样,我就是要做一个商业的美国。没有管制之下经济动力很大。那个年代,美国基本上到了全世界GDP总量的第一名。这在曾经的欧美各国是非常不容易的。但是它同时有非常不好的一点,有点像我们现在这样,为什么不好?就是宽松的信贷关系。货币就印(很多),你要钱,政府给你低息贷款,人们就拿到很便宜的钱,所以导致生产过剩。
那个年代里面有很多发明,冰箱、收音机、无线电,好像都是那时发明的。那个时代有好的一面,又有不好的一面。因为信贷是不可持续的,到1929年以后,不是都在投资吗?我可能不能制造,但我可以投股票,我不能参加造收音机什么的设备,那我可以投你的企业,大家都买股票。但是同时美国又加强了跟外面的贸易关系,加强了贸易壁垒。所以美国经济是既有危机的一面又有繁荣的一面。但是加强壁垒的贸易战之后,原来呈现的泡沫好像被刺了一针一样,整个股市就垮了。
其实垮只是一个导火索。后面更主要的原因,不管是罗斯福还是胡佛政府,他们都是在做大政府,慢慢地做大政府,柯立芝政府就开始做大政府。什么叫大政府?就是政府也去做铺路筑桥这些。当时很多厂子生产过剩,解雇了很多人,这些人需要工作。罗斯福上来就说,那这样,政府要去开辟基础建设,挖沟、盖大坝、修路,现在美国有好多好多条路,几乎没人开车过去,就是那个时候修的。他说这样不就解决就业了吗?然后他们就学苏联。那时候苏联实行计划经济、指令型经济,国家把所有的权力揽在一起之后去做事,所以效率很高。不要去议会投票了,你说去做,下面齐心协力去干,管它浪费不浪费,大家一起干。那很容易计算,没有失败,因为政府做怎么会失败呢。
那时候不像现在有互联网,大家都知道苏联发生了什么,只有去过的人回来后传达的信息。那过去的人被假象给迷惑了,包括杜威,我们知道的那个思想家、教育家,还有几个去过待了一段就回来的人说,不行,我们要学习苏联。罗斯福确实是走了社会主义的那些路,虽然他是在资本主义国家里,他的政策只不过没有强制的命令而已,但都是一种社会主义的、通过政府调节、管制、管控、大政府举债开支,把企业家的钱收回来再发给老百姓这样的一些政策。而且他们那个时代,包括罗斯福的重要的顾问等都是亲苏派,整个社会就左转。
美国大箫条,苏联却那么好,还有人在帮苏联说好话。报纸上会说:俄罗斯是伟大的一个实验,苏联是每个人都有工作了,这里没有贪图利益的人,都为了国家尽心尽力把基础建设好。安兰德一听,不对,我从那里来的,不是那么一回事,她就开始到处去说。但是当时她年纪小,二十来岁三十来岁,没人听。她说我要写到作品里面去,她就开始写,写了好几个剧本,描绘苏联的那些不好的东西。但是没人收,人家觉得你神经病,你这个人怎么那么怪,不愿意接受她的剧本、剧作。据说她那本《源泉》被十几家出版社拒绝了。
她写的第一本比较有名的,被美国国会图书馆认为比较好的一本书就是《颂歌》或者《国歌》,中文版翻译叫《一个人》。很奇怪,书里面这一个人是最后才出现,前面不是一个人,都是集体。什么概念?大家可能看过《一个人的圣经》这本书,它里面只有我你他,你要说什么都不能说“我”。在《颂歌》里面只有我们、你们、他们,你没有名字的,你只有一个编号。这本书的主角叫平等7-2521,他发现了一种能源、光源。因为那个社会是一个乌托邦的社会,每个人都为这个社会集体贡献力量,把这个社会搞得更好,他也一直是这个想法。
但同时他还有上进心,因为在这个社会里面有等级的,他也想,我是不是要追求向上。他就跟高一级的人去讲。但是人家就怀疑他的动机,你这样的一个人,扫地帮,这么低级的人怎么可能发现,你怎么敢独立思考?大家都在一起想的,统一的,民主集中的,你怎么可以自己去想事情?你要干什么?他一听,不对,我的想法实现不了而且会有生命危险。他就逃到了一个未知领域,反复想,我人生目的是什么,我是什么。他找到了自我,在这个未知领域找回了“我”。
是这样一个时代,安兰德不是乌托邦。其实好像真的发生过一样,在苏联发生过类似的事情,劳改是在苏联开始的。她把这些东西写成小说,她是强调集体主义的可怕性的。
作者(译者)面对面为你讲解一本书的核心要义。
喜欢就下载APP试用吧!
作者(译者)面对面为你讲解一本书的核心要义。
喜欢就下载APP试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