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主义》(1)

http://video.dushuren123.com/lecture_gxy1.mp4

高宣扬
查看全部 内容介绍:
收起 内容介绍:

 

 

 

海德格尔在1927年发表《存在与时间》这本书的时候特别提到,他的存在哲学最重要的贡献就在于把“存在”这样一个最基本的哲学问题重新提出来。存在主义特别强调的是研究作为活现的存在本身的自我显现

 

 

我首先要跟大家一起分享的和讨论的,是我刚刚在去年年底出版的《存在主义》这本书,这是因为这本书所谈论的问题比较重要,而且也跟我们每个人的生活的命运和我们的生命的命运,又紧紧相关。更清楚地说,这本《存在主义》所讨论的,都是关于人生的基本问题;这个基本问题,在任何时候以及对任何一个人,都是性命攸关的。

 

存在主义这个思潮,早在19世纪末的时候,就已经在欧洲出现了,但那个时候还没有成为一个正式的流行的思潮;当时已经被人们提出来了,主要是结合了当时欧洲社会的动荡和文化的危机,才出现了关于存在主义的一些论题。

 

这些论题的提出,首先是在文学界提出来的,当时丹麦的哲学家Søren Kierkegaard(索伦克尔郭尔),他提出了关于存在主义的一些新的命题。他的新命题主要是认为人生是孤独的。这一命题,他是根据基督教的思想的传统,结合当时欧洲的危机,认为人生是很孤独的,而且充满着忧虑,所以关于,存在主义,所讨论的一些关于人生的问题,特别是关于人到底应该怎么样对待自己的生活?怎么样对待人生中遇到的危机,当遭遇到了各种意想不到的命运的时候,如何去处理,如何去面对?这样一个问题,在19世纪末就被突出地提出来了。Søren Kierkegaard在当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能够把它从哲学上加以总结并提出来,宣示了存在主义的最早的呼声。

 

跟这个同时,俄国的著名小说家陀思妥耶夫斯基(Фёдор  Михайлович  Достоевский),也在他的好几本重要的小说里面,特别是《卡拉马佐夫兄弟》(братъя  карамазовы)这本书里面,已经很深刻的描述了,人生在世所遭遇的各种苦难,各种经历,以及这种经历给予人的心理的冲击,使得人对人生的基本态度,产生了所谓忧虑,所谓各种各样的烦恼。

 

所以存在主义应该说是很早就提出来,但是只有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时候,也就是说在1914年到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争的浩劫,给欧洲人带来了极大的冲击的情况下,存在主义才进一步被哲学家重新的进行讨论,并且加以系统的总结。

 

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同样的,都是一个类似存在主义的思潮,跟存在主义几乎是有一个同样的基调,都认为人生不可把握,而且认为社会是很黑暗的。他们几乎都是采取对社会进行否定和颠覆的这样一种态度,而且对人生感到,要活着就必须要反抗,这样一个问题。

 

这样一个思潮产生以后,首先集中在德国和法国,一直到现在,一直在流传开来,而且它在理论上成为了哲学的一个派别以后,它更加深入人心,因为它触动了人类的灵魂本身。所以它不是一个,单纯只是在一个历史阶段中短期的一种思潮。而是已经可以说,把握了人心的最薄弱的那个环节,使得它能够赤裸裸的,揭露人性中的那些最脆弱的部分。这一点是具有普遍意义的。

 

这本书是为了纪念我的老师熊伟先生。熊伟先生诞辰105年了,这本书的第一章的照片里面,我特别把熊伟老师在跟我合照的照片,把它登在那里面。因为熊伟先生是中国第一位,直接的聆听存在主义大师德国的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的中国学者。他30年代在弗莱堡听课以后,又在40年代回到中国。当时也是第一个,把海德格尔的基本思想、他的存在哲学传播到中国的著名学者。

 

熊伟先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就是他能够把海德格尔用德语表述的艰难的、很艰涩的一些思想,结合中国的传统思想,特别是道家的思想、老子的思想,关于自然无为的思想,结合在一起,然后用中国的语言很准确地表达了。但是现象学尽管难懂,只有把握了现象学的原则,你才能够懂得存在主义。

 

在传统的科学思维、传统的哲学思维中,那些现象是固定不变的一个客观的对象,它是什么就是什么。一个杯子,高度、长度、宽度、形式等等,这都是现成的在那。所以我们的任务似乎就是要去测定它到底是什么样的。是什么样,我们就说什么样。但现象学不是这样,现象学要是让它“现象”出来。所谓要“现象”出来,(熊伟)他说就是,要使得它成为我们的感性的眼睛或智慧的眼睛的对象。感性的眼睛和智慧的眼睛什么意思?

 

后面他又讲,实际上所谓感性的和智慧的眼睛,就是我们的有它自身的生命力的眼睛,我们的眼睛是有它自己的生命的,这样的有生命的眼睛在观看现象的时候,总是带有感情的去看它;而且,在不同的时候看,眼睛所看到的现象,就不一样。所以,我们的眼睛所看到的现象,已经不是一个不动的“主体”去孤立地观看那些“客观”存在于外界,单纯地作为一种与我们无关的“对象”,而是通过我们的有生命力的眼睛的观看,

 

我们所看到的现象,实际上是已经在我们的眼睛与外界现象之间,在我们的有生命的眼睛与同样有自身生命的现象之间,建立了一种活生生的关联。用胡塞尔(Husserl)的话来说,就是构成了活的主体与同样活的客体之间的相互联系,这种联系,既不是单纯的主体性,也不是单纯的客体性,而是在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性,是在不同场合中产生的相互关系性;后来,胡塞尔由此特别强调一种“生活世界”的概念,强调任何观察,都是在特定的生活世界中发生,以此试图克服传统主观主义与客观主义的简单对立。这样一来,通过现象学的研究,把观察中的人与被观察的世界现象,搭起一个相互连接的桥梁,强调不同的人在不同的环境中所观察到的现象的差异性和连贯性。

 

海德格尔举例子,谷(梵高)画了一幅画,这幅画画得很简单,就是画了支农靴,一个农民用过的靴子。然后,海德格尔就分析说,因为谷自己出身很贫寒,他自己经历了很多的曲折。他做过贫苦的工人,做过煤矿工人,做过给神父做服务的那些,在教会里面服务的小生,总之他经历了很多苦难。而且他后来到巴黎以后,住在巴黎北郊,郊区的农村里,他特别注意到,他所住的很贫寒的咖啡店的楼阁,用很便宜的房租在那边住。谷住在那里,对那里产生了感情,喜欢那个地方,虽然远离市中心,但是他能够亲眼看到,在他的咖啡店的小阁楼,看到的一片的麦田,他感到很亲切,因为什么?

 

因为他经常看到,来了到麦田里劳作的那些农民,他们的辛劳,他们怎么样从夏天到秋天到冬天到春天,这么一年春夏秋冬的,一年又一年的辛勤劳作。经历了风雨的吹袭,然后他们的靴子里面,靴子上留下了许许多多的泥巴,这些泥巴记载了穿这个靴子的农民,他怎么样辛劳的劳动。而且同时的也在那里,等于是把辛苦劳动的农民,跟天地之间进行交流,这样一来,农民在种地的时候,他自己的这种生活的经历,他的情感,对这个世界的看法,都活生生的展现在那个靴子上。靴子上的每一个洞,每一个泥土,每个不同的痕迹,它的水汽也好,它的灰尘也好,都形象地显示了、再现了农民的、他亲历的生活。

 

所以这就是,通过这个靴子,海德格尔做了很深刻的分析,说那个靴子不是死的,不是仅仅作为对象的靴子。因为作为对象的靴子,人人都看出是一个靴子,但是那个靴子当我看的时候,当梵谷看的时候,你看的时候都不一样。因为你们不同的人生、经验,使得你对出现在你面前的这个靴子,产生了不同的效果。那么这个靴子就很自然的在你面前,好像是一个活生生的在那边,一个活的物,在那边展现出来。这就是它所谓的现象,是吧?现象,每次在不同的时候,在不同的人面前,都以不同的人和不同的生活经历作为不同的背景,以不同的方式“显现”出来。这就是现象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理。只有把握了这个原理,你才能够懂得,为什么存在主义研究人生的时候,必须要通过现象学这个方法,所以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原理)。

 

所以他说,这就是现象学所提到的,关于现象学研究的是“事情本身”。因为胡塞尔曾经对现象学做了一个概括,说现象学无非就是要回到“事情本身”。所以现象学的“事情本身”,就是要使各种不同的现象,在我们面前和当下“现象出来”,活生生地“显现”出来。

 

熊伟先生把这个“现象出来”,用他的自己的话把它说出来。让我们再说一遍,他说,所谓“现象出来”,就是,他说了,“要让现象‘在出来’”。“在出来”三个字,这个“在”就是“存在”,把它简写叫“在”。因此,“在”是活的,是因时因地而变的。要现象“在出来”,就是要现象存在出来。所谓现象存在出来,就是现象自己显现自己。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说,所以,我说在,也就是存在,是自我生成的显现过程。而“在”的这种自我显现,就是存在本身。一切存在,都是自我显现的现象,也正因为这样,一切现象,通过它自己的自我显现,显示出它的活生生的性质;不仅在不同的环境,而且,对不同的观察者,面对不同的现象,这个观察者,他都以不同的姿态和不同的方式,把不同的或现象,“显现出来”。

 

由此可见,一切现象,由于都是自我显现,绝不是如同自然科学所研究的“客观对象”那样,都是统一的客观对象;这样一来,真正的现象,它们不可能都是千遍一律的,更不是死板不变的“客体”。

 

他特别强调,熊伟先生说,只有通过“在”的自我显现,一切在者才有可能存在于。这句话又是很重要,因为在这里面涉及到,存在主义所说的“存在”这个概念和“存在者”的区别。存在者,注意,就多一个字。存在和存在者的区别等于是,现象学和存在主义同传统的形而上学思考、同传统的科学思考的区别。为什么这么说?存在主义和现象学特别强调的是,现象学和存在主义都是研究存在本身,研究作为活现的存在的自我显现。在这里,存在本身自我显现,所以它特别强调存在是活的,是有生命的,是存在自己存在出来;它既不是存在者,也不是被传统形而上学所扭曲的那种从现实的存在抽象出来的某种“本体”。存在它自己显出来,而它这个显出来,是在我跟它的关系中发生的。这是现象学和存在主义的基本原则。

 

但是科学思维不是这样。科学思维把它当作认识的对象,认为这个“在”不是存在,而是存在者,它用存在者来代替存在。为什么?因为这个杯子,如果说在科学研究中,可是我一再说,这个杯子是作为对象,它不是存在本身,在科学思维面前,它是一个存在者,一个已经在那里存在的存在者,作为一个客观的对象,它存在那里。现象学和存在主义所关心的,不是作为存在者的现象,而是作为存在本身的现象。

 

所以海德格尔在1927年发表《存在与时间》(SEIN UND ZEIT)这本书的时候,他特别提到,他的存在哲学的最重要的贡献就在于,把存在这样一个最基本的哲学问题,重新提出来。而“存在”这个问题,从古希腊,就是公元前六世纪以后,由于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把他们之前,希腊的自然哲学的那种自然思考的方式,把它给篡改成为,改变成为以人为主体的一种认识真理的方式,存在就因此变成了作为对象的存在者。

 

由于柏拉图等人的这种旋转,把“存在”最重要的一个哲学问题,把它变成为存在者的问题。这样一来,就把“存在”这样一个原来最基本的希腊的最早的问题,把它给忘记了2000年。所以存在主义的问题,就是要重新的把这个存在提出来,要去一再强调,哲学研究的对象不是存在者,不是现成的现象,而是存在本身。而所谓存在本身就是,这个“存在”是靠它自己“在”出来,靠它自己的显现显出来,是这样的。

读书人简介:

作者(译者)面对面为你讲解一本书的核心要义。
喜欢就下载APP试用吧!

读书人简介:

作者(译者)面对面为你讲解一本书的核心要义。
喜欢就下载APP试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