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方略》(下)

程广云
查看全部 内容介绍:
收起 内容介绍:

 

 

 

孙中山的民权初步服务于他的民权主义,具有工具主义特征,而最终是实现组织社会的目标。孙中山的思想具有一定的原创性和影响力,我们重温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和“建国方略”这样一个基本思想,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在现实中都是非常有教育意义的。

 

 

这两个原子命题我们分析完毕以后,我们就知道“知难”其实就蕴含了“知识价值论”的思想萌芽,“行易”其实就蕴含着“行动意志论”的思想萌芽,那么合成的这个分子命题是什么意思呢?就是“知难行易”是什么意思?他实际上就是要求“分知分行”,他就是要求把“劳心”和“劳力”,或者脑力和体力强调它们之间的社会分布。

 

孙中山认为“知行合一”,如果从一个整体上来说那是没有问题的,可是就一个个体而言那是不能成立的,所以必须“分知分行”。怎么分?我们知道孙中山有一个很著名的说法,就是把人分成三种人,极少数人极个别人叫做什么?“先知先觉”;然后再少数人是“后知后觉”;绝大多数人是“不知不觉”。

 

所以他这个命题的含义就很清楚了,就是绝大多数人你不需要知识,你只需要笃信力行就行了,因为有人有知识,你就跟着先知先觉者,或者是后知后觉者,就是跟着觉知者走,听着这些觉知者的话就行了。所以孙中山这样一个“知难行易”的命题实际上我觉得他是一个“政教合一”的结果,就是“知”就是“教”,就是意识形态。“行”就是“政”,就是政治行动。

 

就是说一切政治行动要置于意识形态指导之下,一切行动者要置于觉知者教导之下。那么这个命题,我们接受到这个程度,我们就知道为什么孙中山后来走向神坛,“三民主义”成为意识形态。那跟他的这样一个心理建设的思想是有着极大关联的。

 

韦伯有一句话叫做什么?叫做卡里斯玛式的人物。那么孙中山这个命题就是要塑造卡里斯玛式的人物。就是那种通过个人魅力来引导群众的威权。意识形态居于指导地位,这个就为建立意识形态政社一体化政党奠定了一个思想理论的基础。

 

由此我们对孙中山心理建设“知难行易”这个命题就有了一个崭新的说明,就是说我们扬弃了以往从认识论和知识论的角度的说明,而从政治哲学予以说明,这是我讲的。这是心理建设第一部分,就是“行易知难”与心理建设。

 

第二部分我们简单的说明一下,就是实业计划与物质建设。那么孙中山这个人他提出这个实业计划是建立在对国情的分析基础上,他认为这个实业,他的思想是来自于当时美国实业大王洛克菲勒。他认为实业有四个要素,哪四个要素呢?就是:劳力、人工、资本、人才。那么他觉得中国和西方和欧美比,劳力与人工丰富这是我们的优势,但是资本与人才欠缺,这是我们的劣势。

 

但是他发现一个时机,这个时机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后,战后西方劳力与人工欠缺,我们就可以把我们所具有的劳力人工输过去,资本与人才过剩,我们就可以把它输过来,所以他发现了这么一个互补的结果,由此他就制订了他的实业计划。

 

这个实业计划中译名是这样的,我们就可以发现他的基本思想,就是“国际共同发展中国实业计划书”,副标题叫做“补助世界战后整顿实业之方法”。我们说这是一种开放主义的思想,实际上孙中山在当时的条件下已经发现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孙中山讲的这两个方面的这样的一个互补,他讲到的这样一种情况,我们还要注意到他是在坚持中国国家主权的前提下讲的。

 

所以孙中山的实业计划的一个基本原则叫做什么呢?使外国资本主义以造成中国社会主义。什么叫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某种意义上,孙中山先生是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一个先驱。这是第一。

 

实业计划是一个庞大的计划,一共包括六大计划,布局了当时中国的中部、北部、南部,还有东三省、蒙古、新疆、青海、西藏涉及到一共十策。比如说比较著名的铁路的规划,他曾经想过要在十年之内修二十万里的铁路。这个计划当时根本不可能实现。这就是他的第二个特征,我们可以叫做计划主义,他的计划细致周密。

 

第三个特征就是他的民生主义思想,在这里也体现出来了。孙中山认为有两次工业革命,一次叫做易手工用机器,就是采用大机器;另外一次叫做推行工业统一与国有,就是国有化。这是他认为有两次工业革命。他把这个工业又分成两类,一类叫做关键及根本工业,一类叫做工业本部。这个分类我觉得就跟我们现在讲的两个部类生产有关。这个关键及根本工业可以说是第一部类的生产,就是生产资料的生产。

 

工业本部就是第二部类的生产,就是消费资料的生产。这里还需要补充一点,孙中山讲的消费资料包括食、衣、住、行,但是又加了一个印刷,我觉得很有意思。我认为他已经注重到了精神消费资料的生产,这是我们讲的他的第二部分,就是实业计划与物质建设。

 

第三部分叫做民权初步与社会建设,这部分历来人们评价较低,有人说是一种“小道”,就是雕虫小技。因为这部分讨论的是什么?是会议的程序和规则。可以说讨论的特别的烦琐,而且可笑。所以许多研究者不重视孙中山这方面的思想。“民权初步”也叫做“会议通则”。

 

实际上我觉得孙中山思想里面这一方面是非常重要的,为什么?我们可以大致的说一说。孙中山这个人我觉得他终身是在解决一个问题,他的核心问题就是组织民族,因为他发现中华民族积贫积弱的根源是什么?“一盘散沙”。所以他要把它重新组织起来,那么怎么组织这个民族呢?

 

孙中山前后一共有三个方案,第一个方案就是他在民族主义、民权主义这两个部分中,就是三民主义中这两个主义中提出来的,就是通过中国固有的家族团体和宗族团体组织现代的民族团体和国族团体,这是一个方法。

 

第二个方法就是他在这个民权初步中提出来的,就是通过演练集会教国民行民权,使一盘散沙之民众成民国主人之国民。这就叫做“民权初步”。

 

三个方法是他晚期提出来的,以党建国,以党治国。我们讲这是孙中山组织民族的三个方案,当然最终第一个方案没有实现,因为我们讲中国的家族和宗族能不能将它变成现代的民族和国族,这其实是非常困难的,搞不好就是家长制,一言堂。

 

那么第三部分后来成为现实。中间这一部分没有实现,但是他仍然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个问题。民权初步实际上是和民权主义形成一个关系,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这么说,民权主义是“道”,民权初步是“技”,它们之间是本末体用的关系。

 

孙中山有句话叫做“行远自迩、登高自卑”,那么孙中山他就发现西学里面有一种学问可以叫做“议学”,就是“议事之学”,他找到了一个文本,就是当时的一个文本,叫做沙德氏的代表作《妇女参政议事手册》。他的这个民权初步主要依据的是这本书,学界还有人考证可能还依据另外一本书就是《罗伯特议事规则》。孙中山认为你演练国民培养国民这样一个品质就要从演练、集会、结社这样的事情开始,所以他这本书就是起到这样一个作用。这是它跟民权主义的关系。

 

孙中山这个人他有一种工具主义的思想,比如说他曾经讲过宣誓这件事是很重要的,他当临时大总统的时候就宣誓,他还要求袁世凯接任正式大总统也要宣誓,他认为袁世凯帝制自为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他背誓。没有宣誓就没有背誓,所以他把宣誓这个事情提的很高。

 

民权初步讨论了这样的一些问题就是结会、动议、修正案、动议之顺序,权宜及秩序的问题。总共五卷二十章一百二十七节。孙中山是这么划分的,他认为一个人在那里考虑问题叫做“独思”,两个人叫作“对话”,三个人遵循一定的规则和程序的就叫做“会议”。

 

那么孙中山就开始讨论会议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程序和规则。当然这里面许多细节问题我们就不纠缠了。有些学者认为孙中山有一种党同伐异的观点。其实仔细阅读他的思想,比如他对于这个会议的会长的讨论,他就没有把会长当做是会议的主人公,只是把会长当做会议的公仆,这就说明他有一种民权主义思想,不是专制主义。这是我们需要注意的问题。

 

最后我要说明的是孙中山的民权初步思想还有一种社会主义的思想。我们讲社会主义思想也有两个含义,一个含义我们是从社会革命,主要是从经济革命的角度来讲;另外一个含义是从社会本位来讲。前一种社会主义对应的是资本主义,后一种社会主义对应的是国家主义。

 

那么孙中山认为有一般人群,比如我们在座的这些人就构成一般人群,但是无组织的。如果是有组织的,那就构成一种有组织的团体。那么从无组织的一般人群到有组织的团体需要什么呢?就需要集会、结社。所以这种社会主义就是要奠定一个自组织的社会作为国家的一个基础,从而消除这个社会一盘散沙的局面。

 

所以我们讲孙中山的民权初步服务于他的民权主义,具有工具主义特征,而最终是实现组织社会的目标。这就是我们解读的孙中山的《建国方略》。

 

最后我想说一句,就是孙中山的思想其实并不像有些人所说得那样,好像孙中山又不是一个专门的学问家,他的思想好像很平淡。实际上孙中山的思想具有一定的原创性和影响力。

 

我们今天在纪念孙中山诞辰150周年之际,重温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和“建国方略”这样一个基本思想,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在现实中都是非常有教育意义的。

 

    谢谢大家!

读书人简介:

作者(译者)面对面为你讲解一本书的核心要义。
喜欢就下载APP试用吧!

读书人简介:

作者(译者)面对面为你讲解一本书的核心要义。
喜欢就下载APP试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