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蟋小史》(下)

http://video.dushuren123.com/lecture1362337610.mp4

白峰
查看全部 内容介绍:
收起 内容介绍:

 

 

 

气候的因素对昆虫这个微末之虫影响极其巨大。蟋蟀色类的变迁反映了历朝历代气候的变迁,它是一个大自然的一个参照物。一个人如果热爱自然,关注自然,也热爱大自然生命的话,应该对这个社会也做一点思考和担当

 

 

另外一个我想谈论的是,其实我们在这些问题当中会看出另外一个大的关键。就是我们中国历代的气候变迁,其实是有起伏的。比如我们今天说碳排放,现在的生活方式导致了大气温度日益提高,包括南极在融化,就是气温升高,这是个事实。但是这个事实它依据的是100年以来的一个统计的数据,而没有更长的,纵深的看。但实际我们从历史上来看待的时候,因为中国有诗歌,包括有蟋蟀,我们就可以通过这种物候,它深受大自然影响的这种物候,我们能看出一些情况。比如我们打开新华字典现在看,你找“”的字大批量的出现,一大批器物都是“”,数不胜数,你可以看,很多。在古汉语里面更多。今天实际上有些字已经合并了、简化了,它已经没有了,我们看不到。但是这说明什么呢?就是中国的文字造字是在中原起家的,就是以河南为中心,以关中地区,安徽、河南,这个区域来产生中国最早的文字。我们看到的殷墟甲骨,我们也看到其它一些壁画上的文字、符号。在这个造字的过程当中,说明河南这个地方,中原一带,当初竹子是普遍生长的。我们是要用它来做工具的筐、篓等等东西,我们都要用竹子来加工,就说明这个地方适合长竹子。大家古时候不可能舍近求远,去跑到一个远的地方,因为运输解决不了。

 

而且我们看到,比如河南简称叫“豫”。这个“豫”从甲骨文那种象形文字来说,是用人牵着一头大象这个形象。而且我们大约在上个世纪初年的一段时间里面,在河南的考古发现当中,也曾经发现了现代的化石。而不是猛犸象,是现代,这种化石是有的。那么我们的古籍当中,也有很多地方提到这个东西。就是说,我们曾经有一个时期,我们的黄河流域、黄淮流域,它的温暖程度,可能类似于我们前些年的西双版纳,或者是广西云南、四川的南部,和这些地方的气温是类似的。但是我们也会看到一些骤冷的情况,而且中国的边患,所有的北方边患大致都可以和我们的气候变冷期来对应、来看待。那么就是这种温暖期,从先秦到周可能有一段波折。然后到了汉仍然是比较温暖的时期,所以汉代把匈奴打得很远。但是到了东汉的晚期,气候骤变。我们就可以看到,比如张仲景写《伤寒杂病论》,他为什么叫《伤寒杂病论》?而不叫《伤温杂病论》呢?晚清的时候叶天士写的书就叫《温热论》,《瘟病学》。这一字之差,表现了当时气候绝大的不同。我们在《三国演义》的小说里面,在《三国志》,我们都可以看到当时那些寒冷的情况。包括《三国志》里面记载过,曹丕曾经有一次想训练水兵,大约也就是在安徽这一带吧,他那天就没操练成,因为什么呢?因为河水给冻住了,把船全给冻在湖里面了,这种情况我们今天不太容易看到。你比如在北京,什刹海每天溜冰。但是你说到山东南部,到安徽江苏,你说河还有冻住,这种情况很少见的。那么经历了这个东汉晚期的这场寒冷,北方的胡人也开始再下来。所以我们看到出现了魏晋时期,出现了南北融合,南北交汇,大家在打个不休,汉人的政权打到江南去了。

 

到唐代的时候又开始出现温暖。就是好多人说,斗活动起源于唐代。那么其实气候上来说是可能的,但事实上却没有。就是我们今天看到,从史书里面、笔记里面都可以看到。比如唐代宫廷里面,唐玄宗曾经种过柑桔。而且有一年他还收了一些,收了百八十号柑桔。他有一个妃子喜欢梅花,绰号叫梅妃。当然这个也可能是编的,她在皇宫里面种植了100多株梅花,都是可以开放的。而唐代这种温暖到了晚期就开始发生变化了。所以我们在宋人的诗里面,就看到了不同的景象。就是王安石他写《咏梅》,北人识不得,混作杏花看。就是北方人就没见过梅花,他们还以为这是杏花呢,就笑话北方人。他是在江西这一带,写诗就是在南方这个地区了。那么这说明梅花这种东西,曾经是在西安郊区大肆开放的东西,到北宋时期已经不见了。但是还不是寒天气,寒天气出现在了徽宗时期,就是北宋晚期。这个时候,我觉得辽兵,包括金兵,他为什么在这样一个节点上一定要来南犯?就是游牧民族他逐水草而居,这个地方有水草我就在这活,没水草我就赶着牛羊,我就得走,因为不走我就得饿死。而那个时候向西比较麻烦,有西夏的人,也有就是中亚地区很多强劲的一些民族。其实从他们来说,无论是辽国的人,还是金国的人,他们南侵是最便捷的一个方式。就是他向南方来侵入,是非常容易的。我们知道中国的长城,秦始皇建立长城,后来的历史学家和气象学家一研究发现,长城虽然是各个国家连接起来的,但是它基本上和某一个降水的等雨线是一致的。而这个等雨线就是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一个分界线,所以他想建立长城永保平安。但问题在于气候是变的,你的长城不能挪动,所以北方的游牧民族常常在气候寒冷期,就会跨过长城,大幅度向南宋地区,向南方地区来进发,他就是为了生存。

 

我们不能从这个地方来进行道德评判。大家都要生存。当然这里面可能有时候就是在长期的他们的内部的争斗当中,他们也会慢慢的碰撞出一个杰出的领袖,一位非凡的人物,这个人物也推动了这个过程,这些都是有的。

 

另一个受到诟病的就是明代的宣德皇帝。就是宣德皇帝玩的蛐蛐,他让人去供虫。让苏州知府况钟,就是《十五贯》里面那个抓娄阿鼠的况钟。让况钟供虫,况钟就给供虫。其实这个事非常难,你想想苏州那个时候没有我们今天的交通便利,他要走大运河。我估算过,我在黄仁宇《明代的漕运》里面,明代的快马和漕运,官方就是皇家漕运,大致运行的时间,昼夜不停,从苏州到达北京城也得十天。所以这个过程如果没人管,那个虫就都死了。这是个非常麻烦事。那时候出现这种记录,就说明北方没有虫,或者北方的虫不行。要不然你舍近求远。我们今天玩虫的人都去玩宁津虫、乐陵虫,乐陵黄,宁津红牙青,再远点就是宁阳虫。宣德皇帝就在北京城,他干嘛不想让人上这来(找虫)呢?两天肯定回去了。快马或者是走水路都可以回的去。说明在明朝的初期,我们中国的气候条件仍然是比较严苛的,就是比较寒冷。那么这次寒冷期最后,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个证明,就是它在嘉靖初期开始转暖。

 

在正德年间曾经有一个笔记,就是《庚巳编》。这个人写过一个东西,就说一个人输了钱了,然后做梦,梦见一个神人,神人告诉他,你明天上哪个庙,哪个石头底下有条虫,你去弄来吧。他去捉来了,是条黑虎。然后把所输的钱全部加倍给赢回来了。为什么是黑虎而不是紫黄呢?不玩虫的人不了解这里面的东西,玩虫的人就知道,气候的因素对昆虫这个微末之虫影响极其巨大。说明那时气候仍然是寒冷的。就在《秋虫谱》里面,最初说黑虫黑牙红,我们今天见不到肚黑的虫。即便宁阳和宁津这两个地方,宁津在北边嘛,它比它(宁阳)纬度要高两度。我们在宁津看到的是黑背的虫,但是没有黑肚子虫。到宁阳去了就是黄背、白背、紫背的多,黑背的虫几乎不见。这就是气候带来的影响,就纬度一两度嘛。但是我们看到的《秋虫谱》最初出现在杭州,而杭州那个时候居然出黑肉的虫,天气之寒冷,可想而知了。而且在史籍的记录当中,先生曾经做过调查。就是杭州的终雪期,一般是在三月中旬,阳历的三月中旬,而最晚的时候是在阳历的四月中旬,你想四月中旬下雪,今天就是辽东半岛很也少见的。而且太湖有过大面积结冰的记录,上面可以跑马车。也有过福建的荔枝两次被冻死的记录,也有过杭州附近柑桔大量冻死的记录,这些都是我们在那个时代,尤其在南宋时期,北方被少数民族控制。这个期间应该气候我觉得是不能不考虑的一个因素。就是历史学家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各个方面来考量,但是气候的因素就相当于一个非常重大的动机,要不然什么动机呢?我干嘛非要打你呢?就是他们本来是不相干的,虽然有交叉、有边贸,但是不行,他活不下去了,他定向南方来侵入的,一定要南迁。这些情况,其实我们在史籍当中,在诗歌当中,包括在蟋蟀谱的流传差异当中,都可以很清晰的看出来。

 

就是说到这种气候的变化了。我们就说到前面提到的那个话题。比如说,我们认为今天是现代生活方式,工业排放、碳排放,导致了大气的变暖。从原则上来说,反对碳排放肯定是正确的。但问题是这样认识事情了有点不妥。假如说我们现在,你比如我们经历了康熙时候前期的那种寒冷,到了乾隆时期又开始温暖,那么乾隆时期,大家现在都叫康乾盛世。其实也算不上什么盛世,这家伙走运,他那几年天气温暖,农作物的收成肯定会比较好。但是到道光以后,马上就不行了。到了咸丰我们就看到太平天国,流民,饥民他们就起来造反,为什么呀?就是天灾来了,就是气候的波动导致了政局的不稳。东汉的“谶纬学说”其实就是想附会这个东西。就是说上天发怒了,其实它有一点天文学的知识,但是他不肯说,他埋伏着,他好获取太学的那份年俸。到了后代其实也这样。很多人不明就里,但其实气候影响了很多东西。

 

包括乾隆朝兴盛,到了太平天国兴起的时候,到光绪初年,北方地区,南方地区,再一次进入了一个稍微寒冷的时期。而这些东西,我们在蟋蟀谱对哪一个色类的蟋蟀表示重视的那些部分,我们都能看出来。比如,把紫黄推为第一,就是乾隆朝,康熙晚期到乾隆早期出现的。就是由于我们在历史上,没有现在的生活方式,气候也在自然变迁,这个就有一个问题需要认真的思考。我们有没有办法通过物候,通过中国历史的诸多记录、笔记、私人著述,整理出大的地球气候的自然的一个变迁图。我们能不能断定,假如说,今天的气候是在变暖,我们测到的实际情况是气候在变暖,那么就说明这种生产方式对这个气候变暖的影响,没有想象的那么大。但是问题是,如果现在是气候正在一个自然的寒冷期,变寒期,而我们看到的是气温的如此的生长,那么人类活动对地球生态的影响,那就远不是我们今天估料的一个效果。所以其实学术界是应该站在求实的角度,去认真的考量这个事情。这个也是属于我们对蟋蟀研究,和玩蟋蟀的人(得出的)一个副产品吧。另外就是这些年来,我也一直在研究蟋蟀和大自然的关系,我深信大自然对蟋蟀的影响是可以显现出来的。

 

蟋蟀色类的变迁,它反映了历朝历代气候的变迁,它是一个大自然的一个参照物。所以在今天,我们看到很多地方蟋蟀都已经绝产了。我们也感到就是蟋蟀在今天,其实也是一种环境生态安全的一个重要的指标。我们到一个地方去,一看这怎么蛐蛐都没有啊?一问老乡,今年打的农药打的厉害了,但是你到了另外一些地方,比如蟋蟀的传统产区,他们有了这个意识了,今年你地里开始出虫了?我们都不打农药了,我们商量好了,就是我们用农药、用这些方法,对大自然的影响,可能是我们今天难以预料的,但是将来却是难以承受的。在我出生的前一年,那个美国写《寂静的春天》的女士,她当时说这个问题的时候,很多人笑话她。但是后来大家认同了,而且从世界性的范围,禁止DDT的使用,而且开创了从联合国到全世界,那种绿色环保组织。包括环境保护的概念,她创造了一个概念,她创造了一个观念,她改变了我们的社会进程。那是个了不起的人,所以我觉得,一个人如果热爱自然,关注自然,也热爱大自然生命的话,应该对这个社会也做一点思考和担当。

 

读书人简介:

作者(译者)面对面为你讲解一本书的核心要义。
喜欢就下载APP试用吧!

读书人简介:

作者(译者)面对面为你讲解一本书的核心要义。
喜欢就下载APP试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