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道主义:中国古典哲学精华》(四)

李志超
查看全部 内容介绍:
收起 内容介绍:
Title


荀子的东西是落实的,是全面的。后代有几个儒家都说:“从秦以来治国的指导思想是荀子,不是孟子。” 所以荀子集大成,他是远远超过了孔孟


中国古典哲学的这个“道”和实际有什么关系?有一个字,“器”。宋朝的二程,二程的哪一个人说过我不知道,说:“道不离器,器不离道”。到明朝薛瑄,一个陕西的儒家。他也重复,“道不离器,器不离道”。朱熹还有古代的儒家都同意这个意见。“器”的概念在先秦的经典里头也反复提到。《中庸》说“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一刻也离不开,离谁啊?不离开,不能离开的是“器”。“器”是什么?器具的“器”是什么?器具的“器”在老子和先秦哲学里头指的就是实际事物。实际事物包括的多,成品事物,原材料以及一件事。比如天地的运行也是“器”。那么这概念就广阔了,它不仅仅是物质,物质也包括在内。这个概念是真正的哲学概念。

物质这个概念哪来的?是牛顿之后发生的。牛顿的加速度公式,F=ma,那个m就代表物质。再早的应该说是拉瓦锡的化学,物质不灭,这已经有了。但是他指的东西在当时就是死的,没有强调变化。所以黑格尔批判他们东西的时候就说:你不是辩证法,辩证法强调变化。但是黑格尔走的偏了,说:这些东西都不是实际事物,是思想,是精神,他是精神第一性。所以这一来就牵涉到精神的问题,在中国《易道主义》里,精神这个词是从先秦荀子、庄子、管子就有了。这里头主要是“神”这个字,“神”这个字是要特别作为中国思想史主要内容来讨论的。中国的神不是上帝,他的起源就是人,活着的人有神。人死了,这个人的精神要上天,分离。骨肉要归地,要腐化,散掉了。这个概念就是中国原始的精神概念的起源。它把人的精神,人的思维记忆、感觉叫做神。

原来没有“尸骨”那个字,就是“身”。“身”的甲骨文在这个书里有个图形,那是两个人连着,一个朝上一个朝下。就是人死了,精神灵魂上天了,骨肉入地了,躺在地下。这是中国古代对精神的看法,因为他不能解释精神是怎么回事儿。但是他不认为它是脱离人的东西。如果有脱离人的那也是人死了,那也是来源于人。后来,当然民间把这个东西也就神秘化了,说有多大的功能、本事,最后也创造出什么玉皇大帝、神仙之类的,那是民间传说。而以老子、庄子、荀子这些真正的哲学家来说,他们不认为是神秘。这就是《易道主义》里几个基本的东西。

那么精神起多大作用呢?荀子说的清楚,把精神结合起来形成人类社会,社会把个人的精神结合成为社会文化。这里包括知识,包括技能,包括伦理、政治,反正是人类特有的,不是动物的,这些东西我们叫文化。荀子叫做“义”,这就是把老子的哲学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也把孔孟的哲学思想推进了一大步,孔孟的仁义不是荀子的仁义。

我们这里提到荀子的话特别要说几句。荀子说“礼义”。礼、义二字连着说,在《论语》里没有,《孟子》里有五处这两个词连着说,但是没有讲它的深刻含义。《荀子》是连着说又分开说,礼义廉耻,一是礼,二是义。礼是什么?礼就是人类社会的“别同异”“礼别异”,它有三个字:“礼别异”。在乐论章里说了。礼是区别差异的,有尊有卑,有上有下,有远有近。用什么表现呢?一般的行为举止有规矩,这个是按差别来规定的。君臣有君臣之礼,父子有父子之礼,按差别来规定。这个就是社会学意义的解说了,在孔子和孟子的学说里都没有。他认为社会是必须有差别的,现在这个概念叫“职分论”,职业的区分。一个社会不可能没有这个,种庄稼的叫农,做器物的叫工,通商的、经商的叫贾,现在念贾(gǔ)也好,是商人。然后还有管理的官员体系。后来到汉朝的时候汉武帝时代搜集到了一部书,叫《周礼》。后来把《周礼》提高到三礼,三礼就是《仪礼》、《周礼》还有《礼记》。《礼记》也是一本文集。

先是汉初的时候,要讲儒学了,先讲礼,只讲《仪礼》。《仪礼》讲什么?婚丧、祭祀、应对、进退,这些是孔子讲的,我把它叫“小礼”。《周礼》讲什么?讲一个国家从领导君、公,然后下面各种官员、司马、司空、管军事的、管民事的、管卫生的、甚至是管水利的,全有。特别是它最后一篇叫做《考工记》,《考工记》是原来收书的时候没收到,后补进去的,补的还对。“国有六职”:包括王公、大臣、百工、商旅、农夫、妇功。女人做的事,做衣服、纺织,都包括在内。他认为一个社会不可能没有这种分工,必须分工。一分工就有差别,所以叫“礼别异”。所以他那部书叫《周礼》。

《周礼》是不是荀子本人写的,不知道。但是他肯定是荀子的思想,荀子书里头有这种《周礼》的简要的导言性的陈述。这个就比孔孟的儒学大大的推进了一步。义,包括这些人的文化、道德、规矩,这个总体叫义。人跟动物有什么不同?人跟动物的不同就是有义,有群,群而有义。这就是社会学的概念,社会学的理论,这是从老子哲学推演出来的。所以荀子集大成,他是远远超过了孔孟。但是他把孔子当成自己的先辈、崇拜的对象,尊重孔子。所以他自称是儒,自己认为自己是儒家。

这样的话,先秦的学术,我们就从《周易》、《老子》、《孔子》、《庄子》、《孟子》一直到《荀子》,把它整理之后它逻辑清晰的有一个发展脉络。先秦思想史在以前我们看到许多书,包括胡适的,也包括其他的一些,讲起来不过就是《六经》、《尚书》、《诗经》,它们内在的逻辑是什么?不清楚,没有说清、说通。根源要我说,我认为简单化说《淮南子》把《老子》的哲学给歪曲掉了,书也读不懂了,字也讲不通了。

虽然孔子把老子的东西学过去了,但是他重点又不讲这个了。那么后来儒家就尊孔,尊的东西都很有局限,很虚。荀子的东西是落实的,是全面的。所以后代有几个儒家都说了,从秦到清,那些说话的人还没到清呢,宋朝人,说:“从秦以来治国的指导思想是荀子,不是孟子。”这个话是对的。我们看看荀子的书和他的《周礼》,至少他的思想反应了《周礼》,确实是符合这个判断的。可是评法批儒的这个过程,这些都不被看重,都被批判,那就缺少点科学性了。对古典文献我们需要分析的、客观的做判断,而这个判断更不容易。因为它字面上反应的东西和它的内在联系,有很多我们都直接看不出来了,需要做分析、比较。有些个字还需要重新挖掘它原来的古义,才能解决。这个《易道主义》的东西是接近纯哲学,但也不完全是。

读书人简介:

作者(译者)面对面为你讲解一本书的核心要义。
喜欢就下载APP试用吧!

读书人简介:

作者(译者)面对面为你讲解一本书的核心要义。
喜欢就下载APP试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