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美学

http://dushuren123.com/lecture1108237274.mp4

刘悦笛
查看全部 内容介绍:
收起 内容介绍:

 

 

在当今的时代,审美和生活之间发生了越来越重要的关联。这种关联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个方面我们叫做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另一方面我们把它叫做审美的日常生活化。当代审美生活化其实包含了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另一方面就是艺术的生活化。

 

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中西方的生活美学的智慧。我们从这一本书开始谈起,这是2014年的时候,我邀请国际美学学会前主席柯蒂斯·卡特一起编的一本英文的书,在英国的剑桥学者出版社出版,叫做《生活美学:东方与西方》,就是Aesthetics of Everyday Life:East and West这是第一本东西方美学家共同合作的,关于生活美学的一个重要的文集。

生活美学到底讲的是什么呢?为什么在我们这个时代,会出现了一个新的思潮——大家想起去倡导生活美学,这样一种很重要的理论及其实践呢?今天我们就来与大家分享这方面的一些基本的智慧。那么什么是生活美学呢?其实很简单,生活美学就是让美学回到我们现实的生活世界。

因为传统的美学往往强调审美是对生活的一种超越,一种拒绝,一种否定,但是在当今的时代,审美和生活之间发生了越来越重要的关联。那么这种关联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个方面我们叫做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另一方面我们把它叫做审美的日常生活化。那么什么是日常生活审美化呢?就是我们每个人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用的审美的品质越来越提高,艺术品也越来越充斥在我们的现实生活当中。

反过来说,什么是审美日常生活化呢?这恰恰是当代艺术家所做的工作。他们在艺术和非艺术的边缘,一直在进行这样一个模糊界限的工作使得艺术逐渐的生活化。所以说当代审美生活化其实包含了两个方面,一个方面就是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也就是我们中国人经常说的生活的艺术化,另一方面就是反过来看,就是当代艺术所进行的这种审美日常生活化,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艺术的生活化。那正是这两个背景使当代生活美学变得非常重要也非常紧迫。

在新世纪之后,中西方的美学家都开始来建构生活美学这样的一个维度,那么生活美学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其实生活美学是一个非常年轻的美学的分支,它只是从2005年开始的。因为在2005年的时候在美国的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第一本生活美学的文集,我们看这是那本书,有趣的是这本书并不是美学家来做的,而是由两位伦理学家来编的,其中包含了我的几个国际美学界的朋友。比如阿诺德·柏林特、比如阿伦·卡尔松、比如斋藤百和子,这些在国际上做环境美学、做生活美学重要的人物。

与此同时,在2005年我也出版了一本书叫《生活美学》。这本专著,由安徽教育出版社来出版,这也是中国第一本讲述生活美学的哲学建构的这样一本书。这本书的目的就是从一个哲学的本体论的角度来建构到底什么是生活美学,进而考察了美和善的关系,美和真的关系。那么这本书的一个核心思想就是要回归到现实的生活世界来重构我们中国人的美学的智慧。

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美学获得了非常充分的发展。首先生活美学就在刚才我所说的生活的艺术化和艺术生活化这两个领域获得了巨大的一个进展。我们先谈谈艺术,艺术怎么生活化的呢?如果艺术化进到生活当中我们可以说如果所有的东西都是艺术的话,,那么可以说所有的东西也都不是艺术。那么这就牵涉到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就是当代艺术的终结的问题。很有趣的是这个艺术的终结并不是死亡。

在汉语学界2007年,我出版了《艺术终结之后》,这本书讲述的就是艺术终结的话题。那我们首先要破解一个谜题,其实终结并不是说艺术消失了,而是说艺术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的状态。那么在艺术当中各种艺术的形式,各种艺术的方法都可以被使用,那么这个时期被称为一个后历史的时期。,艺术终结论是1984年我的一位重要的美国朋友,哥伦比亚大学的阿瑟·丹托先生提出来的。我个人觉得这个观点在获得一个全球的肯定之后,可以继续来拓展。

在《艺术终结之后》这本书当中其实做了这样几个工作,就是认为首先艺术终结不仅仅指的是艺术的本身的终结,还有艺术史的终结,还有艺术家的终结,还有艺术理论的终结。它包括了方方面面,而且更重要的是,我要问的是艺术终结之后艺术回归到什么样的生活呢?在这本书里面我考察了,三种重要的艺术类型,在波普艺术之后我认为观念艺术、行为艺术和大地艺术恰恰代表了艺术终结的三个路途。

我们知道观念艺术是强调艺术中那个观念最重要,那么假如说艺术中观念成为了压倒形式的那个主要要素的话,那么这其实就是让艺术回到我们的头脑,回到我们头脑中那个观念。我们知道行为艺术和身体艺术是用身体去叙事,用身体去表现艺术,这就让艺术恰恰回到原始社会中,那种美的巫术活动一样,是让艺术回到身体。另外还有一种艺术形式叫做大地艺术,也就是到真正的自然当中去创作艺术品,用自然的本身材料去构造艺术。这才是艺术终结的第三条路途,就是艺术要回到自然。

所以我认为其实艺术终结恰恰是艺术回到我们的日常生活。这其中有三条路叫观念艺术回到头脑,行为艺术回到身体和大地艺术回到自然。这是非常重要的当代艺术发展的未来终结的路途。这也涉及到我们对艺术的基本的理解,其实艺术的发展更像一个时间的沙漏,那么这就关系到对艺术的一个基本的理解。其实人类艺术的整个发展就像一个沙漏一样,我把它称为叫沙漏结构。

其实艺术这个词是文艺复兴时候才出现的。其实以前的艺术更多是和人们的现实生活比如说巫术,比如说宗教联系在一起的,只是到了文艺复兴之后产生了艺术的观念之后,这时候西方人才拿这种艺术观念从时间上去往前看,所以他们勾勒出了从埃及、古希腊、罗马中世纪以来文艺复兴这样的艺术史。这是时间上一方面他们用这种艺术观想空间上往外看,比如说他看到很多东方的艺术品。那么这就是说其实艺术只是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阶段,它只是文艺复兴时期产生的一个新的观念。

随着文艺复兴之后,171819世纪一直到20世纪,现代主义和当代艺术发展之后,为什么会出现艺术终结的问题呢?就是艺术和非艺术,艺术和生活之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也就是说艺术这个框里面它装的东西越来越多,所以艺术变得越来越开放。所以我讲整个人类艺术发展为什么是个沙漏,就是它以前最开始是一个很广阔的领域然后慢慢地窄化成一个艺术的一个传统。但是到了当代以后,艺术的整个系统就越来越打开了,那么这个就是我们所讲,当代艺术终结的含义,这是我们所理解的那种艺术生活化的方面。

下面我们再来讲,什么是生活的艺术化。我们衣食住行用洗这些各个领域,怎么逐渐地变得越来越审美化,变得越来越艺术化。我可以举个例子,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人着装还是蓝海洋的时代。中国人从什么领域开始最早来寻求美的呢?恐怕首先是美发,就是我们过去经常讲要理发,那么在美发之后才逐渐兴起了所谓的美容。美容是对脸部的一个装扮,然后再往下发展才出现了所谓的美体。大家也关注到,整个身体的健美最后到细节就出现了所谓的美甲。美甲在日本,韩国,美国,都叫指甲艺术,这说明人们对自己身体的这种审美也越来越全面,越来越走向细节化。这恰恰反映出当代全球文化的一个共同的审美化的一个趋势,这个趋势被叫做当代的审美泛化。

在清华大学出版社,我曾经出过一本书叫做《生活中的美学》,这本书其实就是描述了整个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一个结构.有趣的是这是一本全套彩的一本书。那时候清华大学出版社更多是计算机书是套彩的,这本书其实就是用来描述,我们日常生活中到底具有哪些审美的要素,到底哪些领域是可以变得审美化。所以在这本书的题记当中,我讲叫做全球的生活美学,美学的中国生活。就是说生活美学不仅仅是一个全球的美学的思潮,同时它也是自本生根于中国的一个特殊的具有本土化的传统。

在这本书当中我就描述了整个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审美化的方方面面。这本书是从我们的散步,由心到畅神开始谈起,这个意思是什么呢?其实美学是一种散步,那么散步的时候呢,我们很多时候首先会感到很养眼,进而我们会觉得会养心,然后最高的层面就是养神。那么养眼,养心,养神,就形成了审美的一个逐渐攀升的结构。

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我们的用语当中也使用了很多美学方面的术语,比如说我们经常说味道美极了。其实中国美和味道之间的关联是很深的,而且我们赞美说这个人有很美的德行,或者说美名扬的时候,那么往往是说一个人的道德的高尚。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层面就是审美的这个美,其实这些美感的用语其实恰恰和日常生活是紧密勾连的,而由此就形成了我们每个人的这种审美的心态,审美的心理。

那么在生活审美的过程当中,很重要的是我们既是观众,同时也是演员。这是什么意思呢?就像我们过日子过人生一样,我们既在过自己的日子,又是在看着别人在过他们的日子,在审美当中也是如此。人们既是审美的参与者,也是审美的一个旁观者。这恰恰是生活审美的,一个很重要的一个面相。因为在艺术审美当中,我们只是个旁观者,但是在自己的生活审美创造当中,你同时是你生活的一个主角,这关涉到身体的问题,关于身体美学的问题。其实在审美当中不仅仅是观看绘画的眼睛和聆听音乐的耳朵。那么审美的过程当中,是整个人的身心投入的一个过程,这种过程特别在大自然当中,对自然的审美当中特别凸现出来。

如果说我们在美术馆当中只是能看到绘画的色彩构成,当然我们也可以闻到油画的这种香气这种味道,但是如果你置身于一个自然当中,那么整个自然界的那种鸟语花香,那种自然中的气温,压强,温度会全身心地使你投入,会整个地介入到你审美的身心当中。所以在生活美学当中我们特别强调,其实审美绝对不是一个人心的活动,而是一个人的身心互动的活动。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审美的身心的基本的性质,而且审美逐渐向各个领域在进行拓展。

比如说过去只是讲美学,是对艺术的关照,但是自然呢,那么对自然的审美是非常大的一块。对自然的审美其实也可以区别出三个基本层次,就是有人可能更加喜欢自然本身的形、色,这是一个层面,那么第二个层面我们经常看自然的时候,我们经常说风景如画,我们可以把自然看成一幅绘画,一幅很美丽的画,还有一个更高的一个层级,就是你完全沉浸到自然当中,一种为了自然而自然的一种欣赏。其实自然的审美,也是生活美学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还有比如说设计,设计美学恰恰是装饰了我们整个的日常生活,我们整个生活的无论是家居也好,还是日用品也好,还是我们使用的器具也好,包括所谓的美艺就是很多民艺,民间的这种工艺的制品,都是充满了审美的要素。这一点我们可以说,其实设计恰恰也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

此外还有更重要的是,我们当今所面临的大众的文化,特别是随着文化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兴起之后,我们日常的文化当中,比如说特别是电视电影这些视觉的文化当中,也越来越多的出现了审美的这样的要素,其实当代的影像从我们看手机的小屏到电影电视的大屏,到我们看广告的屏幕当中,这些影像对当代人形成了一个包围,那么这个时候就出现了一个很重要的现象,就是所谓的内爆现象。

就是我们有的时候已经忽视了现实生活与虚拟生活的一个边界,那么二者的边界真实和虚拟的边界被内爆,内在地爆破掉了,这也恰恰是当代影像文化兴起之后,对于我们整个生活的一个影响。所以在《生活中的美学》这本书当中其实我讲到了生活美学这样的八个领域,就是我们从审美哲学谈起,逐渐谈到了语言美学,心理美学,身体美学,体育美学,自然美学和环境美学,艺术美学,设计美学,以及文化美学和商业美学。这个恰恰是构成了整个生活中的美学,构成了整个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积极的一个面相。

关于生活美学,其实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生活美学如何看待艺术。很重要的就是说,其实我们看待生活的时候,往往是从艺术的眼光来看待生活,反过来说我们看待艺术的时候,也是从生活的眼光来看待艺术。其实我刚才讲过,艺术终结之后其实艺术和生活完全结合起来。那么这恰恰是一个生活美学逐渐兴起或者叫生活美学大兴的时代,也就是说艺术终结之后,就是生活美学的全新之日。

那么谈到生活美学就绕不开艺术。在2014年这本文集的封面当中,我向艾未未先生要得这个作品的版权,这个作品是我在大都会博物馆拍的,其实艾未未这个作品是把汉代的陶器上面写了可口可乐的这样的一个logo,那么为什么选这个图作为封面呢,其实我想说的是,生活美学既是东方的又是西方的,既是生活的又是艺术的。因为这个陶罐它是一个东汉陶罐,汉代陶罐,但是它上面刻了可口可乐的这样一个商标,那么同时这个陶罐在历史当中它只是一个实用品,但是在艺术家艾未未手里,它就成了一件艺术品,那么这就是很重要的方面,就是生活美学特别强调,艺术和生活之间的连续性。

在当代艺术的领域我也做了一些很重要的工作,特别是2011年在欧洲的布里尔出版社,出版了一本很重要的文集,这是我和纽约Mary·B·Wiseman女士,我们俩一块编的一本文集,叫做《中国当代艺术激进策略》。封面用了一个中国艺术家的一个很重要的作品,叫做《放虎归山》,张的一个作品。这本书非常重要,就是它是第一本从理论的角度,英文的角度,讲述了当代中国艺术的发展的问题。它并不仅仅单单是一个当代中国艺术的画册,这是第一次一个重要的理论的反思。其中我也请了阿瑟·丹托这样很重要的西方的艺术理论家,和几位很重要的艺术史家来做这本书,这就牵涉到我们怎么从生活美学角度来看,中国艺术的发展。

其实从1979年之后到现在,中国艺术其实形成了三个很重要的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所谓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这个曾经在文革时期登峰造极,到了最早的星星画会到了85美术运动之后,现代主义美术和艺术逐渐出现了繁荣的一个景象。如果说传统的艺术,只是强调正式一员的话,那么在现代主义艺术这个冲击下,艺术出现两种分离就是精英艺术,和传统的主流的正式化的艺术。

那么再往后发展就出现了当代艺术,这时候在文化上也出现了所谓的大众文化。这样我们从生活美学角度来看,当代中国艺术其实经过了这样三个发展阶段,它们分别是和生活美学是对应的,我们知道现实主义的时候,它对应的是一个政治生活的美学,现代主义艺术它对应的是精英生活的美学。只有到了当代艺术的阶段,强调艺术和生活边界的消抹的阶段才是日常生活的美学。

也就是说当代艺术的发展,逐渐从政治生活美学,精英生活美学,发展到如今的(日常)生活美学,这就有如当代中国艺术的,本身的发展一样。为什么这幅画叫《放虎归山》呢,其实对当代中国艺术而言,有两个重要的压力,第一个压力就是所谓的意识形态方面的这样的压力,所谓的政治意识形态,另一方面我觉得还应该有一种更重要的叫做市场意识形态。为什么这样说呢?

其实在1990年之后,中国艺术面临一个很重要的,一个很好的黄金的10年。这个时候艺术既没有商业化的一个牵引,同时艺术也有一些政治的压力,当代艺术形成了一个反抗的意识。但是此后当代中国艺术却既陷入到市场的这样的一个重要的牵引当中呢,使得当代艺术在当代发展也遇到了很多重要的问题,这也需要我们中西方美学理论家来进行进一步的反思。

《生活美学》这本书是一个本体论的建构,在2005年我写完这本书之后,就是给生活美学打下了一个哲学化的基数。其实提出生活美学是2001年,那个时候是最早来构思生活美学的一个时代。生活美学作为哲学的一个分支,作为美学的一个重要的新的生长点,那么它是非常需要进行一个系统化的工作。而后在2007年,我就完成了这本叫《生活美学与艺术经验》的书,那么这本书的副标题叫审美即生活,艺术即经验。这本书也拿了第三届三个100的原创出版工程奖,是属于其中7本的哲学类宗教类的7本书之一。这本书很重要的一个创建就在于我们要把整个生活美学进行一个体系化的建构。

这本书它的大致的结构是这样的,我们首先第一章是从美的日常用语的解析开始。我们解析了美这个用语,到底在日常生活中是怎么使用的,在美的词源上所谓的羊大为美,羊人为美以及两性成美到底是怎么回事。

第二章讲了美学的学科的基本的建制,其实美学不等于美加学,美学其实是叫做Aesthetics,美学的本意叫做感性学。我们知道逻辑是研究理性的,其实人类的感性需要我们的美学这个领域来进行研究。

第三章就讲述了中西方两种美学发展的历史。对于西方而言,美学发展有两个重要的传统,就是所谓的“两希精神”。一个“希”精神就是,古代希腊的精神,另外一个“希”精神就是希伯来精神。古代希腊精神是一个科学的传统,那么希伯来精神就是一个宗教的传统,这不同于中国古典美学的儒道三家逐渐合流的这样的三维的结构。

    第四章这本书讲述了美学到底怎么在中国落地生根,这里面有一个从美学在中国到中国的美学的过程,这两个词是不一样的。美学在中国是指我们吸收了西方的美学的这种传统。那么中国的美学就是我们建构了我们中国本土的美学传统,由此在中国从王国维时代开始就出现了朱光潜先生,宗白华先生,蔡依先生,一直到我们研究室的李泽厚先生,中国出现了一系列的重要的美学家。而且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和80年代出现了很重要的美学热,全民学美学这样的思潮。这是在世界上绝无仅有的,也说明了美学在中国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第五章就讲述了日常生活审美化和审美日常生活化这两个方面。这个也是生活美学建构的一个整体的历史背景。但是我始终要强调生活美学决不等同于日常生活审美化。因为日常生活审美化只是一个社会性的一个描述,而生活美学本身则是一个哲学的建构。

第六章就是叫做生活美学美从何处寻。在这章当中其实就是我们当代学人,做美学研究的如何寻求美的探索的本质。前天我的老朋友李泽厚先生说,过一阵我们再进行一个对谈,就是关于实践美学和生活美学的一个对话。因为李泽厚先生是主张美是来自于实践的,可是我们当代学人更加强调美是来自于生活。那个时代的确是一个劳动创造美的时代。但是如今我们则面临一个生活生发出美的一个新的时代。

第七章叫原天地之美的自然美学。这章很重要的就是重新来探索自然美学和环境美学的问题。在西方也是如此。在20世纪70年代的时候,西方人意识到美学不能仅仅对艺术进行研究,而且还要对自然进行研究。后来他们又逐渐发现其实自然还是不够的,因为人类的环境不仅有自然环境还有人工的环境,所以在后来就出现了所谓的环境美学的一个重要的思潮。到了新世纪开始,才逐渐出现了生活美学。其实生活美学是可以包容环境美学的,因为环境是生活中的一个环境。

第八章我们叫做神用通,情变所孕的心理美学,就是讲审美心理学。人类的审美心理的各个方面,以及审美心理的这样的一个过程。我把审美心理归纳成四个过程,叫做得其曲,得其意,得其人,得其类。审美其实是一个流程,这个流程我们可以进行一些,现象学意义上的一个描述。

第九章和第十章很有趣,我们分别描述了美学的审美形态。第九章叫正价值的审美形态,第十章叫负价值的审美形态。正价值审美形态包括哪三种呢,包括优美,包括悲,包括崇高。那么负价值的审美形态包括哪三种呢,包括丑,包括喜,包括荒诞。我认为优美,悲,崇高,丑,喜和荒诞,恰恰是人类审美形态的这个圆环当中可以相互对应的这样六个。最主要的审美的形态,当然它们在我们这里面已经上升成为一个审美的范畴。比如说远水淡碧,遥峰孤青的优美,易水潇潇送君白衣的悲哀,乱石拍空,惊涛拍岸的崇高,恰恰构成我们不同的审美的心理。再比如说丑,我举个例子,像我们中国人讲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中国人其实讲漏透瘦皱,讲丑石,中国是人最早以丑为美的一个民族,一个文化的传统。那么在丑当中,我们有的时候可以是以丑来衬美,就是像主角和一个反面的配角一样,同时也可以化丑为美,就像浪漫主义,像雨果的《巴黎圣母院》讲的,加西莫多,化丑为美,同时更高层面是以丑为美的。其实这个丑和美之间,也形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辩证关系,但是只不过它是属于负价值的审美的形态。

第十一章我就讲到了审美文化。审美文化其实就是一个生活审美化的文化。从全球来看审美化可以包括欧洲文化,中国文化和印度文化这三种类型。从中国本土类型来看,审美化可以包括官方文化,士文化民文化三个类型。从当代来看审美化也可以分为,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这样三个类型。这里包括我对当代中国文化的一个理解,我们要插一句,就是过去我还做过一本书,叫《新青年新文化》。这本书是当代一个中国新青年文化,新青年亚文化的一个很重要的研究。这是我认为当代文化出现了一个新的发展,它越来越变得多元化。我们知道其实在90年代,大众文化兴起之后,中国文化的结构是一个三角形。最上面是主流文化,然后下面有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但是在新青年文化出现之后,当代中国文化其实出现了一个五角星的一个结构。那么这个五角星结构是指最上面这个五角星呢,还是指的是一个主流的文化,就是我们最大多数人认同的,一个文化。然后这拉开的五角星,一方面是所谓的政治文化,政治文化和主流文化脱节,另一方面是所谓的精英文化,五角星最下面两步还有两个,就是所谓的大众文化,和我们最新兴起的新青年的新文化,这个恰恰是当代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的发展。在这里面其实我觉得很重要的是,我区分了大众文化的当代新青年文化的一个基本的类型,就是所谓的圣文化,所谓的游文化,和所谓的俗文化,以及超文化。我就把整个当代中国大众文化放到了四个基本的类型当中,那么这个也是和当代审美文化的发展是有关的。

第十二章讲的是现代性的反思,和与审美现代性。讲的是现代性和后现代的一个问题。那么在一定意义上说,其实后现代主义就是一种审美化的现代性的一种发展。

第十三章就讲了在历史上艺术为何物,就是在传统当中艺术怎么被认为是对外在生活的模仿,对内在生活的一种表现,是对有意味的形式的这种呈现,在历史上艺术到底是什么。

最后一章叫做艺术作为经验,与经验作为艺术。就是回到生活的角度来重新界定艺术。艺术是恰恰和生活之间形成了一个很重要的这样的一个连续体。我们不应该在整个西方的构架当中来定艺术,而是要在一个全球的视野当中来确定艺术到底是什么。那么这就是《生活美学和艺术经验》,这本书它的一个整体的架构,这本书的目的就是为了完成整个生活美学的一个体系。

生活美学其实它并不仅仅是理论性的美学,它并不仅仅是个高头的简章。生活美学也不仅仅是讲坛的美学,生活美学是需要践行的,是需要实践的,这方面我们也做了很多生活美学普及的工作。因为在当今中国社会,对生活美学的这种诉求要求特别多,包括花道,茶道,花艺,包括红木家具界,都出现了很多对生活美学关注的思潮。

同时生活美学它不仅仅是我们讲的一种西方的感性学传统,它同时也是我们的践行之道,也就是说生活美学,它不仅仅是一个玄学,是一个空论,生活美学是要真正地融入到生活当中的。假如说宗教是要回答生活是值得过的吗?那么美学则是要回应什么样的有品质的生活才是值得过。在这个意义上美学可以被当做第一哲学。这恰恰是我们讲我们要进行很多生活美学的普及性的工作。

去年在四川人民出版社,我就开始主编了一套《生活美学小丛书》。这是第一套,第一套有三本,一本叫做《无边风月》,中国古典生活美学,我会详细地讲这本书。另一本书叫做《世界又平又美》,就是全球美学地图。这本书很有趣,是一个全球行走的一个记录。它不仅讲述了很多欧洲的美术馆,讲了美国的艺术产业,讲了整个东亚的亚洲的文化,而且还有我参与中国当代艺术实践的一些很重要的文章。

这本书有一个全球视野,试图把生活美学拓展到一个全球化的一个领域。还有一本书叫做《小艺术》,指的是当代青年人的生活美学,他们的生活的方式,那种小艺术的生活方式。其中我觉得最重要的一本是我和赵强先生合写的一本,这本叫做《无边风月》,中国古典生活美学。这本书的重要价值就在于,尽管此前也出现了魏晋生活美学,明清生活美学,一些断代史的著述,但是还没有一本从整体的角度来关照中国生活美学传统的这样的书。这本书它的完成就在于这个方面。

总之生活美学的发展在中国,是和艺术和当代的生活和环境各个领域都是相互配合的。我们今天去倡导生活美学,恰恰是希望每位中国的民众,都能成为自己的生活的艺术家。生活美学也许在未来会迎来一个非常光明的时代。这个时代我们可以把它看作一个生活美学的时代。

 

 

读书人简介:

作者(译者)面对面为你讲解一本书的核心要义。
喜欢就下载APP试用吧!

读书人简介:

作者(译者)面对面为你讲解一本书的核心要义。
喜欢就下载APP试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