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借他山之石,译介西方的当代艺术的理论,另一方面我们要重建中国的生活美学的传统,并从这种生活美学传统建构一种当代中国的艺术观。我们借他人之石目的是为了建构具有中国性的艺术理论。
最后我还要讲一讲关于当代艺术理论这一块,这也是分析美学很重要的一个方面。20世纪后半叶,其实分析美学基本上可以等同于艺术哲学和最基本的艺术理论。其实在六七十年当中,又获得了非常巨大的一个发展。需要我们借他人之石同时目的是为了建构具有中国性的艺术理论。在2005年的时候,我们就出了这样一本书叫《当代艺术理论分析美学导引》,也是国家社科基金的一本书。这本书我们就试图把艺术理论的十个方面给它梳理梳理。
这十个方面分别是什么呢?第一个就是艺术到底是什么,那么就是艺术的本质观,什么是艺术。第二个是艺术何以非西方,就是关于非西方人怎么看待艺术的问题。第三个就是艺术品如何存在。这是关于所谓的艺术本体论的问题,这也是很高深的一个,对艺术哲学的一个思考。第四个就是艺术品因何分类。这很简单,就是所谓的艺术分类学的一个问题。第五个就是审美和艺术是相关的吗。这里面主要研究,艺术和审美之间的这种关联,从过去的紧密关系到逐渐脱钩的一个关系。
第六个讲的是审美经验,由何来确定。讲的是如何来确定审美经验,和艺术经验论的问题。第七个就是讲艺术如何去再现,就是艺术和外部世界之间,那种再现的关系到底是什么,第八个讲的是艺术如何来表现,讲的是艺术如何来表现人的内心的这种生活的世界。第九个讲的是艺术何以做评价,讲的是对艺术的批评,艺术的评价论的问题。最后一个就是讲艺术价值在何处,就是所谓的艺术的价值论,或者艺术价值观的问题。
我认为这十个方面,恰恰构成了当代艺术理论,或者叫做原艺术学理论的十个最基本的方面。那这十个方面其实都有非常特殊的阐释,这恰恰是这五六十年代英美学界为我们留下了很多很重要的美学和艺术哲学的传统。
我们可以举其中几个例子来讲一讲,让大家来理解,比如说艺术到底是什么。过去我们经常说艺术是再现,再现外部世界,是表现力或者是表现内心世界,或者说艺术是抽象的,艺术是对有意类的一种形式呈现,如此等等。但是这些定义在当代,早就已经过时了。当代人更加看到了艺术其实是个开放的概念。什么意思呢?就是艺术这个框,它所能装的这种品类越来越多,不断有新的艺术品类加入到艺术界当中。
最早就有美学家开始用一个艺术界的概念来决定什么是艺术。所谓艺术界就是art,world,就是艺术是一个世界,他认为进入到这个艺术界当中的物品就成为了艺术品。这其实也是一种循环论证,也就是说只有进入到艺术界中的艺术东西是物品。那么这个物品,这个艺术品反过来又规定了艺术界,但这个时候却出现了西方对艺术定义的一个很重要的转向,就是不是从一种很显明的特质。
比如说再现某些很像的特质或者表现了情感的这种特质,或者形式方面的特质来界定艺术,而从一种我们看不到的、非显明的特征来确定艺术,那这时候就出现了所谓的艺术惯例论和历史性的界定艺术论。所谓艺术惯例论是指,我们之所以把一个东西当作艺术品了,是我们遵循了一种惯例,因为过去有人用这种方式,把它当做了艺术品。所以历史性的艺术定义,就是从一个历史性的维度,历史性的程序来逐渐地把艺术纳入到艺术系统当中。这恰恰就是西方不同的一种。
当代的艺术是什么的方式,这也早就不同于我们当下中国主流艺术界,对艺术本质的一个基本的看法。因为我们现在所持的艺术观,有的时候恐怕是18世纪甚至更早的很古典的艺术的观念。但是当代欧美的主流的艺术观念却获得了一个突飞猛进的发展,那么除了我讲的艺术本质论之外,艺术的非西方定义、艺术的本体论、艺术的分类学、艺术和审美的关系、艺术的经验论、艺术的表现论、艺术的再现论、艺术的评价论和艺术的价值论都获得了非常丰富的发展。
我再举个例子,就是关于艺术作品的存在,和艺术的这种分类的问题。我们过去进行分类的时候,往往用传统的、牛顿式的时空观来进行分类。比如说歌唱是时间艺术,绘画就是空间艺术,戏剧、戏曲这些都是时空合体的艺术,但是这种对艺术进行分类的方式,其实早就过时了。
那么我举个例子,在当代的艺术分类当中,有一种新的分法,叫做单一的艺术与复合的艺术。或者我把它叫做单数的艺术与复数的艺术。什么是单数的艺术呢?比如说一个雕塑,一个这样的雕塑品,在罗丹博物馆做的,馆长送的一个小的复制品。那么这样一个雕塑,它就属于什么样呢?它就是属于复数的艺术。因为在同一个模板上,你可以造出无数这样的作品,然后在这个板上来做出来。但是如果一个艺术家、一个画家,他一次性的涂绘的那个作品,它就属于一个单数的作品。
再比如说歌剧的演唱、音乐会的演出,其实没有一场演出是一样的,对不对?因为今天的演出和明天的演出,哪怕是同一乐队,同样的演奏,同样的指挥,它也都是不同的,但是它们都是归成一个歌剧的作品,一个音乐会的作品。那么这样的作品,就属于复数的艺术作品,它就不属于单数的,像创造出一个绘画一样,单数的一个艺术作品。那么这样就是出现了新的一个分类的方式,就是不按照传统时空来分类而是按照一个新的单数、复数来分类。
我再举个例子,还有一种分类方式叫做亲笔书写和他人代书的艺术。那么这个意思是什么呢?比如说音乐作品,比如说作曲家写出来之后都是要经过二次创作的,演奏出来的才成为最终的音乐的结果,音乐的一个作品。但是很多艺术品,比如说绘画,比如说雕塑也好,它一次性创造出来它就已经成形了。它需要亲自来书写的,就是艺术家本人亲自创造出来的。但是像音乐,歌剧,舞剧这些作品,是要被演出来的。那么它就属于他人代书的作品,需要二度创作的作品,那这些都是属于新的,关于艺术品的分类的一个方式。
但是回到我们的生活美学主题,那么我们认为其实在当代艺术获得这么重大于是之后,在一个艺术终结的时代,艺术终结之后会迎来生活美学的一个复兴,一个复苏。这方面我们也做了很重要的工作。比如去年我们在日本做了一个关于书法美学的会。这个会上有来自德国的雷德侯,美国的幽兰,还有傅申先生。很多重要的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参与了。
其实在这上面我们就讲,包括我个人在主张,其实书法就是中国人一个最基本的生活美学。因为传统书家,到了明代我们才讲书家,传统的书法家不是正襟危坐进行艺术创作的。最早的书法作品都是尺牍、信件、序跋,后来才把书法当做一个纯粹的艺术作品,这也经过了一个历史性的转换。
那这里面其实很重要的,就是我们如何在生活美学的根基上去建构一个中国人的艺术观。包括我的一个美国朋友布鲁贝克,他出的当代中国艺术的书,由springer(斯普林格)出版,德国著名的出版社,他也讲我的这篇文章。这本书里的主张给他提供了他那本书的意义和架构。
这方面其实我们也在做很多很重要的工作。就是一方面我们要借他山之石,我们要译介西方的当代艺术的理论,另一方面我们要重建中国的生活美学的传统,并从这种生活美学传统来建构一种当代中国的艺术观。在这方面我们所做的工作主要是翻译的工作。有两套丛书我参与主编,一套丛书是北京大学出的这套《美学和艺术丛书》,这已经出了快20本了,这是我翻译的理查德·沃尔海姆的《艺术及其对象》,原来这是剑桥出版的。这里面也出现了很多重要的工作,包括后来我主持翻译的《环境与艺术》。环境美学的多个维度,就是讲在环境当中艺术是怎么融入到环境当中的,艺术是如何环境化的。
另一个是我做的一套新丛书,我们知道在80年代的时候,我们研究室的李泽厚先生,编过一套《美学译文丛书》。这本丛书其实在80年代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一共出了49本。我们在新的时代又重新开始做这套丛书,我邀请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的主编兼社长,一块来主编了这套《美学艺术学译文丛书》。从前年开始我们已经出了4本。
这4本我介绍一下,第一本是分析美学的,最重要的原点是我来翻译的,这个哲学家叫维特根斯坦。维特根斯坦在1938年到1946年出了这本美学心理学宗教信仰的演讲与对话集。这本书非常重要,因为它奠定了整个分析美学的一个基础。同时他也提出了维特根斯坦对于心理学,对于宗教信仰的基本的看法。
第二本书是美学这门学科建构的一个最基本的著述,是由王旭晓女士来翻译的,叫做《诗的哲学默想录》,作者叫鲍姆嘉通。鲍姆嘉通就是所谓的美学之父,因为大家都认为他是最早创造了美学这个词。但美学这个词,并不是在美学这本书中创造的,而最早是在他的博士论文当中提出这个词的,那么这个博士论文就叫做《诗的哲学默想录》。
第三本叫做《希腊美术模仿论》,这本书是我的一个台湾朋友,潘襎翻译并笺注的。这本书非常重要,它是温克尔曼艺术史著作章的重要的一个作品。而且这本书很重要的是,他不仅进行了翻译,而且在里面进行了大量的注释的工作。我觉得这才是一个做好书的方面。
最后一本书叫做《艺术与社会变迁——国际美学年刊》,这是国际美学会前主席,柯提斯·卡特主编的一本书,里面第二篇是我的文章。这本书其实是每年国际美学学会他们要做一本年刊把它翻译成中文的一个重要的作品。这本书特别考察了艺术和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它有着一个独特的东西方相互比照的一个视角。
作者(译者)面对面为你讲解一本书的核心要义。
喜欢就下载APP试用吧!
作者(译者)面对面为你讲解一本书的核心要义。
喜欢就下载APP试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