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就是真理》(三)

程广云
查看全部 内容介绍:
收起 内容介绍:
2018-03-18_程广云老师讲《青春就是真理》_第三节_rev01_音频

 

 

 

谭嗣同有一句很有名的话,其大概意思是,在这五伦里面最符合自由、平等和自主的就是这个朋友。这也体现了友谊的珍贵。《论语》的第一句话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那么《论语》的第二句话就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所以古人早已经认识到友谊的重要

 

 

汪一诺:谢谢程老师和夏老师,为我们带来了以励志、学习、工作、创业、休闲为主的事业线的讲解。接下来我们转入感情线为主的内容,下面有请程老师。

 

程广云人生两个基本线索,一个我们把它叫做事业线,另外一个我们把它叫做感情线。那么这条线呢,首先是众所周知的三情,就是亲情,友情,爱情。讲到人类的感情问题,我想首先要讲一个原初的、最基本的、最原始的感情。这个应该是怎么一种感情呢?我个人认为应该就是自爱。只有爱自己的人,才能够爱他人,如果说一个人连自己都不爱,那我们任何人都别指望他能够去爱其他人。所以我们把自爱作为人类感情的一个原初的一个起点。而这里面就会遇到一个问题,就是我们通常讲的自爱和自私有什么区别?自爱和自私的区别,我觉得是明显的。自私指的是满足自己的私利,或者说私利为先,当然自私的人利己,有可能是损人利己,也有可能是利己损人。但是不管怎么说,就像孟子把人区分为一个人有大体有小体,就是说大体为主的那就是大人,小体为主的就是小人。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他所谓的自爱是讲自己的精神方面,把这方面放在首位的,我们把它叫做“自爱”;如果是把物质方面或者说身体方面放在首位的,那我们把它叫做“自私”。所以我们是可以把自爱和自私的界限划分清楚,然后我们应该讲亲情这个问题了。

 

亲情按照一般的说法,就是指一种亲缘关系。首先是血缘,当然也包括姻缘,也包括法律所拟定的收养关系。这就像父母子女之间、夫妻之间、养父母和养子女之间,他们之间的感情,由于长期的共同生活,形成了一种亲情,这是我们通常的一个说法。有关亲情这个问题,我想是我们理解中国传统的一个关键,就是中国传统从某个意义上说,它就是一个亲情伦理,中国传统伦理就是亲情伦理。因为中国人主要讲孝道、悌道,就是“孝”和“悌”两个字。一个是说下辈对上辈,特别是子女对父母是要讲“孝”的;同辈之间,比如说弟弟妹妹对哥哥姐姐是要讲“悌”的。这“孝”和“悌”两个字,它们就从一个纵向和一个横向,正好就构造了中国的这样一个以家族为基本单位的这样一个宗法社会结构。所以我们说中国社会主要是一个亲情伦理的这样一个社会。还有一个就是,当我们讲到亲情的时候,甚至中国的宗教都跟这个亲情有关系。我们知道中国人的宗教,它不是去信仰一个上帝或者真主。中国人讲的那个玉皇大帝,比如在《西游记》里面,它经常是人们嘲讽的或者说幽默的一个对象,而不是真正的对它有什么信仰。所以中国人对外在的这些神啊、仙啊,好像不如其它国家,比如印度或者西方人那么虔诚。中国人真正的宗教,他是对家祖,对自己的祖先,所谓祖宗崇拜、祖先崇拜,也就是说跟亲情有关系。那么中国人的宗教信仰,他就是把信仰放在世代延续上,比如说著名的“愚公移山”那个神话故事。愚公之所以移山,他的信念奠基在什么地方呢?就是奠基在他相信子子孙孙无穷。所以中国人是想突破个体的有限性,去建立世代延续的无限性。这种信仰也好理想也好,跟其它文化是有着明显不同的。所以我觉得,我们对亲情的理解,是可以把亲情放在中国传统伦理甚至是宗教的维度中去理解。所以我们讲亲情也许对其它文化都很重要,但对于中国文化至关重要,是一个核心的问题。

 

汪一诺:我有个问题想问下程老师,因为我读到这样的一段话,是胡适写给他的儿子的一段话。他是这样说的,“我们做父母的不曾得他的同意,就糊里糊涂地给了他一条生命。况且我们也不曾有意送给他这条生命。我们既无意,如何能居功?如何能自以为有恩于他?他既无意求生,我们生了他,我们对他只有抱歉,更不能‘市恩’了”。在我看来呢,父母和子女有时之所以做不成朋友,是因为父母一直有以这样养育之恩居功,但倘若父母能够放下这样的一种“市恩”的一种态度,才能真正地与子女做朋友,如此这样是一个良性循环,我们子女也愿意和父母去做朋友,不知道您是否是这样看的?

 

程广云中国的亲情伦理,它的这种负面的这些因素早就有人提出了批判。比如三国时期的孔融,就是小时候让梨的那个孔融。孔融曾经就做过这样一个类似的批判。他认为父母对子女来说,特别是母亲对子女来说,就像一个“瓶子”一样,无非就是他在你肚子里面生养过一段时间,他离开了你,这就好像我们从瓶子里面把东西倒出来,或者说从瓶子里面倒出酒一样,他跟你就没什么关系了。当然这种说法听起来比较冷漠,是不是孔融自己的说法也存在争议,有另外一个观点说是被别人栽赃,比如说是曹操。你刚才讲的有句话是对的,就是说父母对于子女这种自然感情不能单方面理解为父母好像是“市恩”,因此父母就可以居功,那么子女好像单方面只能去报恩,这种理解也是片面的。对这种亲情伦理的批判,从五四以后就产生了一种文化上的批判,这样一个新的传统。比如说鲁迅写过一篇文章,就是“我们怎么做父亲”。他在这篇文章里就讲了这个问题,可以说与刚才讲的恩和功没有什么关系。这个东西我觉得是互相的,这其实就是人类生命延续的一个自然过程。鲁迅就曾经说过,父母牺牲于子女的,它就是人类进化、人类延续所必须的,因为子女将来还会牺牲于他自己的子女。就是因为这样一个链条,所以才构成了人类的生命的演化过程。还有一点,父母养育子女,实际上他在这个养育过程中,他就已经得到了回报,而不应该指望子女将来还应该去回报他。但另一方面,子女对父母的那种自然感情也是不应该否定的。至于你刚才讲到父母应该学会跟子女交朋友,这恐怕绝大多数中国父母都做不到。这是因为中国的传统,它在父母和子女之间,它总是有上下辈分之间的这样一个等级关系。而不是像在有些文化传统中,无论是父母,还是子女,可以说大家都是上帝的子民,在这个意义上,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它有这样一种平等的关系。那么在我们这样一个家族宗法的构架中就没有这种关系。但是随着中国文化的现代化,人与人之间这种平等关系的发展,我相信父母和子女之间形成友谊也是完全可以期待的。

 

孙晓静:刚刚一诺谈到,父母和子女之间的那种关系。我想补充一点,其实我们现在还存在着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就是父母常常以一种“为你好”的这样一种心态出发,可能会造成父母和子女之间关系的紧张。针对这一部分群体,您有什么建议可以缓和这种关系。因为我觉得这个问题,在当今是亲情面临的一个比较大的困境。

 

程广云这恐怕不是当今的问题,这恐怕是历来的一个问题。因为父母,他总是以为他是为了子女好,他就有经验优先性。那么他是不是真的为子女好,这个问题就很难说。但是他总是片面地以为他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子女的利益。但是这是中国的传统,比如婚姻问题,“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个就是取决于父母。所谓父母之命,即使在中国传统社会里,父母也不会拿婚姻去危害子女的利益,但是他们是从自身的考虑这样主张的。然而到了现代就不这样了,现代人一般他有一个假定的前提,就是没有谁比一个人自己更能够理解自己的利益,包括父母,也不可能比子女自身更能够理解其自身的利益。所以说我们现在才主张婚姻自由自主,这是现代观念和传统观念的一个根本区别。当然俗话说 “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父母的一些意见和建议,子女还是应该认真地听取,但是现代社会已经把决定权不是放在父母那里而是放在子女这里了。

 

汪一诺:程老师!刚刚您说到,“为你好”这样一个出发点,除了有这样一个传统和现代上面的这种差异。那我们可不可以考虑另一方面,就是中西文化这种差异,这种文化背景上面是否有一个转变呢?

 

程广云传统和现代的差异在某个意义上也可以把它理解为中西文化差异。除了我刚才讲的那个问题之外,还有一个相关的问题,我们还是回到男女婚姻的事情。在中国男女婚姻的事情它绝对不是两个个体之间的事情,他是两个家族之间的事情,它会牵涉到你整个家族的命运问题。比如说,《红楼梦》里面贾宝玉的婚姻问题,它显然事关贾府的命运。所以在这样一个家族宗法结构里面,个人是没有多少地位的,所以这还光是文化差异,归根结底是社会差异。如果把个人理解为,我们讲个人原子主义的理解方式的话,那么当然,我们就必须承认,自己的事情自己决定。可是如果个人处在一个社会网络之中,比如处在一个家族网络之中,那么个人事情就不能够自己决定。因为它不仅仅是你自己的事情,所以还必须有家族来决定,必须有父母来决定。所以这个问题,一方面我认为,传统与现代这种文化差异折射了中西文化差异,另一方面这个文化差异其实是表面的,归根结底还是社会差异。

 

汪一诺:程老师,我们刚刚听的是您关于亲情方面的讲解,现在我们特别想听一下您关于友谊内容方面的一些分析。

 

程广云我们讲三情嘛!亲情,友情,爱情。那么友情也就是友谊了。首先友谊和亲情、爱情这都属于一种私人领域的事情,私人领域内部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所以它跟公共领域,比如像同志关系或者同事关系,那不是一个概念。中国人讲“五伦”――五种伦理关系。谭嗣同有一句很有名的话,其大概意思是,在这五伦里面最符合自由、平等和自主的就是这个朋友。这也体现了友谊的珍贵。我们刚才讲《论语》,在讲学习的时候,《论语》的第一句话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那么《论语》的第二句话就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所以古人早已经认识到友谊的重要。五伦――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那最后一个朋友,谭嗣同认为它符合平等自由,还有一个叫“节宣惟意”,其实就是自主之权的意思。所以在讲到友谊的时候,我们讲朋友之间的关系,究竟应该是什么关系呢?古人已经做了区分,就是君子之交和小人之交,简单地说就是同道为君子,同利为小人。小人比如说吃喝玩乐,酒桌上的朋友,这个就是小人之交。君子之交,比如说志同道合,志趣相投,比如说我们通常讲的以文会友,这就是真正的朋友,这就是所谓的君子之交。讲到友谊这个问题的时候,我想强调的一点就是说,它跟我们前面讲的亲情,还有后面我们讲的爱情之间一个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它的可普遍化。这个可普遍化是什么意思?就是相比亲情、爱情来说,友谊这个链条它是无限可传递也是可普遍的,就是说人和人之间都可以成为朋友,而且朋友的朋友也有可能是朋友,当然不一定是朋友啊,但是也有可能是朋友,没有什么一定妨碍他不是朋友。但是亲情方面,亲戚的亲戚当然我们讲还是亲戚,但是这里面就有远亲和近亲的区别。所以说,亲情之间,它这个链条虽然也可以延续,但是它越来越弱,是递减的。我们再来看看爱情,你千万不能说,爱人的爱人也是爱人,这是说不通的,所以说爱情是不可传递的,是不可普遍化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友谊体现了它的珍贵之处。“大家都是朋友”,这是可以说得通的,你不能说大家都是家人。我们有时候讲,四海一家,天下一家,这只是一个比喻,实际上只有友谊可以这么说。还有泛爱呀、博爱呀,那实际上也不是在讲爱情,而是在讲友情。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唯一能够确认的,就是在这三情中,最能够把它普遍应用于全人类的,就是友情。

 

汪一诺:我有个小小的问题,就是说一个人是否可以依靠君子之交度过一生呢?就是一个人是否必须要有爱情才能够生活,如果不行的话,那么友情比爱情少了些什么?

 

程广云爱情这个问题,我们还没讲。我们前面在讲工作和创业的时候说过,工作是必不可少的,因为你需要有个谋生的手段,你才能够生活,但也不排除有一些人可以不劳而获,有一些寄生虫。但是创业只有一部分人才需要,也才能够去创业。同样的道理,从人和人交往的角度来讲,如果从最低的限度来讲,除非你独自过完一生,独自过完一生几乎是不可能的,否则的话你多少有一些朋友,只不过这个朋友是什么样的朋友值得讨论。但是爱情,它并不是人生必备的一个环节,当然我们讲,有了爱情更加幸福更加快乐,没有爱情也不是说就不能过完这一生。所以说正如创业对于工作来说是个特例一样,那么爱情对于友谊来说也是个特例。

 

汪一诺:那您能不能再给我们介绍一下有关爱情的一个方面。

 

程广云那下面我们就讲到三情中的最后一情就是爱情。我们先看一下这本书。这本书在讲到爱情的时候,首先要涉及到的是狭义的爱情和广义的爱情。因为通常我们讲的爱情是异性之间,男女两性的一种性爱。那么广义的就突破了性别,甚至我们今天是否还要讨论一下突破物种界限的这样一种爱情。那即使是狭义的我也需要说明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男女之间的爱情和动物之间那种性欲显然是不一样的。这个不一样就在于它的个体化,就是说所谓的爱情,它跟一般的,比如说性欲之间,它的一个最根本的区别,就是个体化。就是说你所爱的最起码在特定的时段,你所爱的应该指向一个特定的个体。你不是简单地爱一个异性,而是特别地爱一个人。这个人从狭义的角度上讲,通常来说是一个异性,所以这才叫做“爱情”。如果说我们讲只要是一个异性,你都可爱的话,那人和动物就没有区别了。所以这是我们首先要讲的。所以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讲爱情就有两个基本特点:一个是它的专一性,另外一个就是它的排他性。所以我们在爱情中也要倡导两种基本伦理吧。因为我们前面讲亲情伦理,也可以说有友谊伦理。这里也可以讲爱情伦理:一个就是它的忠诚,另外还有它的宽容。关于狭义的爱情我们大致是这么理解的。

 

我们来看一下广义的爱情,我在这本书里面一共梳理了这么几种。当然未必每一种大家都能够承认它是一种爱情,就是包括精神恋爱,柏拉图式的;意淫,就是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贾宝玉式的;自恋,就是希腊神话里面的那喀索斯情结;单相思,这个大家都知道;忘年恋;同性恋;还有这个乱伦恋。每一种感情,我们都做了一个界定。每一种感情我们应不应该去倡导它,或者应不应该去承认它,这里要有一个标准。这个标准我觉得,就是在于它是否有利于个人的发展,或者说个性的发展。所以一般地说,我们不能够抽象地肯定或者否定一种感情,但是可能许多这种刚才列举的这些情感,它都有它的正反两面。不过在我们列举的这些情感中呢,乱伦恋,是应该否定的。因为它从人类的情感的进化这个角度来说,它是一个倒退。这是我们讲的爱情这个问题。

 

汪一诺:您刚刚提到了爱情它具有专一性和排他性,那么我认为爱情还应该具有矛盾性和痛苦性。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处于恋爱双方的两个人,他不可能是一模一样的,所以就需要在恋爱中两个人不断地去磨合,这样势必产生恋爱中的痛苦和矛盾。那么现在随着我们的生活和学习的压力不断增大,我们也会逐渐地丧失这种在爱情中不断磨合的耐心。那您认不认为有这样的一种可能,就是说一种责任成本或其他成本更低的一种精神式恋爱会兴起,并逐渐发展成未来的一种常态呢。

 

程广云过去事情比较简单。因为过去一般地来说,在男权社会里面,女性处在一个被动的位置。这就好像是男女之间的关系在通常情况下是一个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三从四德”,女性就是顺从。现在由于妇女解放,男女平等这种情况的倡导,还有像女权主义,女性主义。所以男女之间关系完全是两个主体,并且是两个特异个体之间的关系。所以就会有你刚才讲的那种磨合的困难。这个磨合的困难,你说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很高的成本,以至于把人的时间精力都耗没了。这个恐怕也是一个通常的现象。至于解决的办法,是不是大家都去精神恋爱。其实精神恋爱早就有了,但是精神恋爱恐怕并不能够取代实际的这种爱情生活。所以也有别的想法,比如说在虚拟世界里面,去寻找感情的天空。虚拟爱情恐怕跟精神的虚拟恋爱,假如我们可以发明这个词啊,好像跟精神恋爱又不太一样。还有一种就是,有些科学幻想里面说,可以私人定制。因为你要想找一个适合你的人,太艰难了,所以干脆私人定制。比如性爱机器人,你可以按照你的条件去输入,它就完全呈现出适合你的一种状态,这当然是科学幻想。刚才说的这个问题确实是一个问题。这个问题的根源就是我刚才说的,因为男女双方都成为主体和特异个体。所以两个人的磨合就变得特别困难。

 

汪一诺:谢谢程老师为我们带来关于亲情、友情、爱情方面的理解,下面我们有请夏老师为我们带来有关居家方面的内容。

 

夏年喜:你们好!我来给大家谈一下居家这个方面的话题。“人诗意地栖居”,这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也经常引用的一句话。这句话是海德格尔在解释一首诗的时候,“人诗意地栖居”也就是这首诗的名字,有可能就是因为海德格尔的这个解释,使得这句话更有名。他的这个解释比那个原作者写这首诗本身的流传性可能更广一些。海德格尔解释的时候是说,我们人的生活其实并非是诗意的,但是你依然能证明人栖居的本质其实是诗意的。听上去很绕口,但其实他给了一个很有趣的论证。我们会说人失明失聪,为什么会说人失明失聪呢?那是因为人他有听力,有视力,这是他应该有的,他失掉了我们才这么说。我们不会说石头失聪了,失明了,因为石头它不具有这样一个本质。所以我们说人诗意地栖居,这是说得通的。尽管我们认为,很多人他的栖居,他的生活,不是诗意的,但是诗意依然是栖居的本质,这句话说得非常好。我们通常说家是一个港湾,只有温馨的家才会是港湾。我们也常说家和万事兴,怎么做到这个家和呢?我们需要牢记几点:第一个要记住的,家不是讲理的地方,是讲爱的地方。我们通常看到人吵架的时候,两个人的距离很近很近,但是声音很大,之所以要用喊的方式来吵架,是因为两个人心的距离很远,所以你的声音会很大。和家人讲理的时候,你可能觉得你赢了,其实家人之间的这样一种讲理一种吵架,它是没有胜者的,说起来都应该是输家。在家应该是讲爱的地方,而不是讲理的地方。还有一个要家和的话,家人之间的沟通非常的重要。以前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是面对面的聊天,远行了之后,以通信的方式交流,这都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很好的一种沟通的方式。我们现在经常看到网络上有一些画面,比如说一家人虽然团聚了,但是每个人都在看自己的手机。这种行为,已经严重地毁坏了亲人之间的这样一种感情的纽带,这样一种沟通。

 

孙晓静:确实是!因为传统的那种沟通方式,我们面对亲人是一种面对面的沟通。这种沟通其实更有紧密感,能够切身地感受到身边人的关怀。但是像手机,包括一些网络通讯方式,虽然这种发明是特别好的,能够让远距离的人通过网络面对面地沟通,但是同时它也弱化了我们面对面地这种沟通的能力。比如,我们在一个桌上吃饭,但是大家都在玩手机,也可能存在着更滑稽的一种场面,就是我们面对面,但是我们用微信交流

 

夏年喜:它其实是一把双剑,你要好好地运用它,当你远离家乡的时候,通过电话或者视频,你和家人之间的距离就“缩短”了,这种交流方式是非常的方便的。要做到家和的话,还有一点也是非常重要的,就是家人也是需要注意礼节的。现在我们好像都有就是孙子辈的,变成是爷爷辈的,然后这老一辈的相反就成了孙子辈的。这个实际上和我们传统的礼节是很不符合的。家里面需要讲究子孝父慈。当然不能像古代的二十四孝里面有很多,我们现在被称之为“愚孝”的,比如一个典型的“埋儿奉母”,为了侍奉自己的母亲,把儿子埋掉了,这属于愚孝。虽然属于子孝,你孝敬了你的父母,但是你没有做到父慈。既要尊老还要爱幼,这个是一定要做到的。我们现在好多家庭尽是爱幼了,把尊老的这一块都差不多忘了。

 

孙晓静:出现了很多很多的空巢老人,或者是留守老人。

 

夏年喜:空巢老人、留守老人,还有虐待老人的,这样的情况都非常的多。对家和来说,还有一个就是夫妻之间的一种关系,那也是非常的重要。虽然不至于要像古人所提倡的那样,相敬如宾,夫唱妇随,但是夫妻之间的恩爱在这里也是关键的。

 

汪一诺:夏老师!我注意到这样的一个现象,就是随着我们学习和工作的压力不断增大,我们很容易将学习和工作中的这种负面情绪带回家中,这样我们就不能诗意地栖居了。那么您对这样的居家方式的转变有什么建议呢?

 

夏年喜:那就需要你把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分开,把工作和你的居家生活分开。

 

孙晓静:完成个人角色的转换,从一个工作者变成一个家人。

 

夏年喜:对!无论你在单位是一个高官还是一个底层的职员,你到家里,相对于夫妻来说,你就是丈夫或者妻子的角色;相对于你的父母来说,你就是孩子的角色;相对于你的孩子来说,你就是父亲母亲的角色。所以你要把每一个你的角色都放在对的位置,不要把你的一个角色带到另外一个圈里去。每一个地方都要摆好自己的角色。

 

汪一诺:夏老师!居家是我们在家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就像如何诗意地栖居。同时因为我们人是一个社会动物,所以说交际也是个非常重要的部分,您能谈谈交际吗?

 

夏年喜:交际是人走向社会的一个过程,使人社会化的一个过程。人是群居动物,他是离不开交际的。交际的过程中,是有很多尊崇的原则的,我们常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实际上就是古人给我们留下的一条,被称之为交际的“黄金准则”的一条准则。西方人把交际的一些应该尊崇的准则,描述的更加通俗化一些,比如卡耐基的一本书―《如何赢得朋友及影响他人》,书名就很直白了。他给我们提到了六条,在交际的过程中应该遵循的原则。比如说要尊重,这个尊重,既包括尊重自己,也包括尊重他人。我们通常讲到尊重的时候,说的更多的是强调对他人的尊重,忘了尊重自己也是很重要的,这是他提到的交际的第一条原则就是尊重。然后是要宽容,要以宽容的心态和他人进行交往,要平等进行换位思考,要理解他人等等。这些都是他所提出来在交际的过程中应该遵循的一些原则性的问题,用我们中国的“老祖宗”的话来说,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孙晓静:我们在平常的生活中,需要获得真诚的友谊,这个确实是我们人生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您刚刚在前面谈到,与家人沟通的时候,需要一些礼节。那我们在与朋友交往的时候,是不是也有很多的这种注意事项,让我们的朋友之间的友谊保持一个稳定的状态,不要让“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

 

夏年喜:在与朋友交往的过程中,注意事项肯定是非常的多的。我们刚才也提到了,就是说你要把握住那些原则,你要尊重别人,当然这个尊重别人,并不是说要你去巴结别人。在和他人相处的过程中,我们都有体会,都愿意和相处舒服的人交往。所以你在和他人交往的过程中,就不能一味地只考虑自己痛快。有的时候你说话图自己痛快,做事图自己痛快,如果你的这种痛快,对他人造成了一种伤害的话,那么这个肯定不利于友谊的维护。这就属于一个换位思考的问题,你说话需要注意,不能伤害他人。我们刚提到的卡耐基的那本书里面,他还给我们提到了一些很容易操作的东西。比如微笑,微笑是一种很好的交际手段,它可以表示一种友好。态度在这里也很重要,即便你是在批评人,我们知道良药苦口,你批评人的时候,其实也是需要讲究方式方法的。所以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很多东西还是需要注意的,有很多忌讳的东西的。

读书人简介:

作者(译者)面对面为你讲解一本书的核心要义。
喜欢就下载APP试用吧!

读书人简介:

作者(译者)面对面为你讲解一本书的核心要义。
喜欢就下载APP试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