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伟解读《真思想》(2)

胡伟
查看全部 内容介绍:
收起 内容介绍:

 

 

 

什么叫“工匠精神”?如果我们通过历史的方式去追本溯源的话,会发现其实就是马克思在对于前资本逻辑形态下,即人的依赖社会形态之中一种非常具有普遍性的劳动过程所体现出的劳动者的自我个性。

 

 

我认为实际上马克思哲学的全部就是历史唯物主义,而这个历史唯物主义并不是教科书里所讲的唯物主义的历史性的扩展,而是像马克思本人所说的那样:“我只知道一门科学就是历史科学”,是通过一种历史现象学的方式来理解人与世界的关联,全部的关联。这样一种原始的全部的关联指的就是人的感性的生活过程。人的本质和世界的本质都是人的感性生活过程,包括3个方面,人的劳动、人的交往、人的感性需要再生产。

 

在劳动和交往过程之中,人的感性需要不断的丰富化、多元化,人实现了自我的塑造,自我的完善,自我的实践以及自我个性的彰显。而这一切都是非常具体的、感性的、实践性的,而不是柏拉图意义上的。因为我们知道柏拉图的哲学,准确说是柏拉图笛卡尔式的那样一种西方哲学的传统思路是什么,把整个感性世界当作不真实的东西,当作多,在他们看来,哲学的目的是从多之种找寻一,从感性之中找寻理性最真实的东西。

 

但是在马克思看来不是这样的,感性的就是真实的,但是马克思所理解的感性,绝对不是咱们所认为的一种异化的感性。我活着就是要赚钱,这个恰恰在马克思看来不是真正的感性。真正的感性是一种创造性的感性,是人们感性的实践的过程,人的感性的生活的过程,这个过程真实的实现了人的自我的成长。人每一种需要又衍生出一个全新的价值尺度,尺度越丰富,我们的个性和自由,也就真正能够实现一种彰显。

 

刚才我讲的这一套指的是“广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这是我在我自己这本书做的一个分类。广义的历史唯物主义都解决什么问题,就是人类和世界本质的问题,如何理解人与世界的本质,这个问题是非常重要的。后来美国哲学家蒯因(奎因)说任何一个哲学都要有一个最基本“本体论承诺”。为什么?因为当你说这个世界不合理的时候,别人可以说这个世界就是这样的,没有什么不合理,那什么是合理呢?你之所以认为有些东西是不合理的,一定是意味着你预设或者设定了一种所谓的合理性的状态,那这个合理性的状态怎么来呢?是一种理想主义的影响吗?像柏拉图主义式那样的。

 

柏拉图式的这样一种所谓的唯心主义,我们现在把它理解为理想主义,他认为整个感性的物质,这些世界都是源于一种所谓的“分有”,分有了作为真实的理念世界的一部分,这是他的观念。然而马克思所理解人的本质绝对不是这种抽象的预设,他对于人的本质的理解实际上是通过现象学存在论的思路来一步一步进行逻辑的推导和论证。

 

我们现在已经知道人类的本质是人类的感性生活过程,但为什么这种本质出现严重的异化?实际上马克思中期后期的主要分析对象是通过哲学政治经济学批判以及人类学多种思路来理解资本逻辑所统治的现代性文化逻辑的社会形态中人的本质是如何做到异化以及人的本质的异化的表征是什么?表现为什么?如何超越这样的异化的阶段,实现人类本质的复归。

 

我将马克思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命名为狭义历史唯物主义。我再说一遍,广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如何理解人与世界的本质,而狭义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的课题是什么?是:人本质为什么会异化?这个异化的表征是什么?以及超越这个异化的方式是什么?这个就属于狭义历史唯物主义。它是对于特定的社会历史阶段下人异化的存在方式,这样的一种比较微观的研究。这种特定历史形态指的是什么?就是我们今天所生活的这个全球化由资本逻辑所统治的现代性文化逻辑社会形态之中。

 

我刚才谈到的“异化”,异化这个概念,英文就是alienation。它的大概意思是什么?这个东西本来是你的本质,但现在它外在于你,还对你产生了压迫。马克思认为现代性文化逻辑之中资本逻辑实际上是整个的社会经济形态的核心。所谓的资本逻辑,说的简单一点就是生产商品不再是为了使用价值而是为了交换价值,而这个交换价值又会投入到新一轮的再生产,作为资本而存在,所谓的钱生钱。这样的一个资本逻辑,为了实现交换价值,不断繁殖,是永无止境的。

 

与此相对应的是什么?是前资本逻辑形态,即人的依赖社会形态之中则不是这样的,那个时候什么呢?占据主导的是自然经济和简单商品经济有很多在传统社会里面的,无论是农业劳动者还是手工业者,他们在劳动过程之中并不是仅仅把自己的劳动当做养家糊口而被迫采用的一种手段。当然他肯定也是为了养家糊口,但是不仅有这个维度还有一个更加深层次的。是什么?他在劳动过程之中总能够有意或者无意地将自己多元化的丰富化的价值尺度融入到劳动过程之中。因为我刚才说了,他不需要用一种所谓的标准化的操作流程来约束自己的劳动,那就意味着他在劳动过程中总能体现出他的某种个性化的价值尺度,伦理的、情感的、道德的、审美的等等。

 

所以我现在突然想到一个词儿,“工匠精神”,什么叫“工匠精神”?如果我们通过历史的方式来去追本溯源的话,发现其实就是马克思在对于前资本逻辑形态下,人的依赖社会形态之中,一种非常具有普遍性的劳动过程所体现出的劳动者的自我的个性。有一部日本的纪录片叫《寿司之神》,讲的是当代一位寿司大师,日本人,90多岁了。他一辈子只做一件事儿,就是做寿司。他那个寿司店很小,就是一个小作坊,每次吃饭的人呢加一块坐满也就不到10个人,他维持了很多年。为什么?记者采访他的时候,他就说,虽然现在有了资金,但是如果我扩大这个规模的话,比如流水线式的生产,那样也就意味着大家吃到的都不是人做出来的而是机器做出来的。

 

机器做出来的东西有什么特点?都一样,毫无个性,可能你会说食物有什么个性之分?错了,食物也是有个性,也是灵魂的。他就讲说在你做寿司的时候,你怎么样去配料怎么样去捏。你每一次做都会与你当时的心情,你当时的状态,以及你与这个顾客之间的微妙的情感关系密切相关。他说,虽然我做了这么多年寿司,已经不计其数,但是没有哪个寿司会跟另外一个寿司是一样的。

 

就像原来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里特说的:“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这个是人不能两次做同一种寿司。你们看过没看过卓别林演的一个电影《摩登时代》,一个非常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直到现在全世界很多特别是初级加工工厂还可以看到这样的景象,工人们为了造一个零件,比如说生产一个手机,一个小零件,在反复重复一个动作,就这样一天过去了。

 

这个东西有什么个性?能体现出你作为人的个性吗?不能,为什么?因为资本逻辑为了实现交换价值无止境的繁殖,它一定会用一种普遍化的、标准化的操作流程,用这个东西来限制每一个人的个性。因为在资本逻辑看来个性是有可能会破坏交换价值的繁殖的。每个人不一样怎么办?对吧?那这样就很难把这些东西卖出去了。所以,标准化的操作流程就成了资本逻辑最具有普遍性的一种劳动的向度和操作模式。

 

各行各业,每一个行业,你随便问,都有自己这个行业的一种非常普遍化的操作流程。举个例子,比如你现在看那个,你随便打开一个招聘网站,里面最重要的一条是什么?叫做有两年,或者是更长的工作经验,为什么这个这么重要?你想过吗?最重要的不是你掌握了多少这方面的专业知识、理论性的知识,而是你是否已经在工作上、劳动上已经完全熟练了一种普遍化的、标准化的操作流程,你只要熟悉就能干,你要不熟悉就不能干,就这么简单。

 

各行各业基本都是如此的,包括那些所谓的创意性的领域。我可以举一些简单的例子。销售里有一个重要的术语,叫“话术”,说话,艺术,但它的意思不是说话的艺术,而是叫说话的技术。技术跟艺术不一样,艺术是有创造性的,而技术没有。“话术”就意味着你作为销售者,你的工作只有一个目的就是把这东西卖出去,怎么卖出去?那就意味着要用一种非常标准化的说话的技术来约束你每天与他人的谈话。换句话说,无论在任何时候,无论这个时候你心情好不好,你状态怎么样,无论你跟谁,你都要用一种非常标准化的操作的话,所谓的话术,来进行对谈。

 

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当你每天和不同的人见面的时候,当你自己,无论处于什么样的心境的时候,你面对不同的人永远按照一套说话的模板来表达,你觉得自己能快乐吗?你这样重复几十年如一日的生活。所以我不知道你们是否接触过那些做销售行业时间比较长的,比如说十几年甚至更长的,你会发现他们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用咱们的话来说就是没有棱角了,被磨平了。他们跟任何人交流的时候,哪怕在生活之中,你都觉得他们很难真正快乐起来,也很难真正悲伤起来。他面对任何人,都是那样的一副比较客气但又不是真的认同你,和你保持一定的距离,而且好象总想套你话,这样一种方式。

 

所以你看那些做销售很熟练的人,他做任何事情都像做销售一样,把所有人,哪怕生活中的朋友也当做自己的潜在的客户。不是他自己愿意这样,他已经没办法控制自己了,作为他本质的劳动已经完全异化了。

读书人简介:

作者(译者)面对面为你讲解一本书的核心要义。
喜欢就下载APP试用吧!

读书人简介:

作者(译者)面对面为你讲解一本书的核心要义。
喜欢就下载APP试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