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治理与社会》

王杰
查看全部 内容介绍:
收起 内容介绍:

      

      

      

托尼·本尼特倡导一种实践型知识分子,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具体工作,策略性地介入文化政策的制定过程,或者进入政府体制和文化机构中,影响、改善文化治理的手段和方式。从而发展出可行的塑造主体和改造现实的政治形式,使社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这个目标就是审美所要达到的称为“自由”的境界

      

      

    托尼·本尼特是当代文化研究的领军人物,他和美国的著名学者劳伦斯·格罗斯伯格编写了一本书叫《New keywords》,也就是《新关键词》。这本书很快就会在国内出版。应该说,这本书是对当代文化的很多重要概念的系统梳理。我跟大家介绍分享的是我和我的团队一起翻译的托尼·本尼特的一本书,叫《文化、治理与社会》。

      

    托尼·本尼特是当代仍然很活跃的一位学者。我们如果对当代的文化研究有一定的了解,就会知道在60年代的英国,曾经有一个很重要的文化研究学派,叫伯明翰学派。由雷蒙·威廉斯他们开创。当时就成立了一个当代文化研究中心。理查德·霍加特是第一任主任,后来斯图亚特· 霍尔接任。 斯图亚特·霍尔把这个中心带到了英国的开放大学。托尼·本尼特就是这个开放大学中心的主任。

 

    托尼·本尼特他自己在书中有一个长篇的给中国读者的序言。介绍了他的学术背景,他研究的思考。我跟他也有一篇访谈发表在《文艺研究》上。现在知网上很容易找到。这本书我想跟大家分享,是因为我觉得有这么几点是非常重要的。

 

    托尼·本尼特是英国很重要的一个文化研究学派——伯明翰学派的当代传人。这本《文化、治理与社会》是托尼·本尼特的一系列在今天学术界都非常有影响力的著作的精选本。也就是把每一本著作,比如说《博物馆的诞生:历史的、理论的、政治的》;比如说他的《形式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比如说他的《文学之外》等一系列作品精华的那个部分收集起来的。还有他的最重要的一些新的论文等。

 

    在他此前有一种知识分子,叫做批判型知识分子。比较典型的像中国的鲁迅、国外的爱德华·赛义德。爱德华·赛义德著作的名字叫《向权力说真话》。是对政府、现实进行不妥协的批判。他说那一类知识分子现在已经过时了,他们不能够起到当代社会中知识分子应起的作用。他认为有一种新的知识分子,他的定义叫实践型知识分子。他的基本描述就是用政府,包括社会,所提供的自由或者说提供的空间,然后来对现实和政府作出批判性的研究和表达。也就是说,他是在一个简单的和政府进行对立性的批判的知识分子,和智库型的、就完全为政府拿思路拿方案做设计和论证的这两种之间的这么一种存在状态。我觉得这个概念,在我们今天中国的学术界特别值得推荐。

 

在托尼·本尼特看来,他觉得实践型知识分子就是有一种既参与政府、参与社会,然后又在社会、政府提供的有效的、合法的空间里面,对现实作出批判性的分析。然后使它不合理的那一面显现出来,或者说显出来,让大家感受到,然后让大家努力去改变它。我觉得托尼·本尼特在他的许多著作中,都贯穿着这么一个理念和思想,对我们中国今天的学术研究和文化建设都非常重要。

 

我自己在给学生的教学过程中,也是建议他们要做这样的一种知识分子。不仅要有担当,而且要学会怎么样有效地改变这个社会。你只是说政府这不好那不好,市场这么坏那么坏,企业家这么没有良心那么没有良心,搞三聚氰胺,搞污染。简单的批判没有用,你要找到问题的实质,而且找到可能解决的路径,要做一种有效的批判和有效的分析,这个和当代美学的发展是一致的。就是当代美学也走出主客二分,个人和社会简单对立的这种二元对立的思维框架,努力地找到一种结合在一起的建设性的空间,我觉得这是托尼·本尼特这本书非常重要的思想。

 

还有就是跟托尼·本尼特这个思想相一致的,他研究了当代的艺术和当代文化的很多现象。从精英们的文学作品到大众文化。比如说他写了一本专著,就分析《007》这个电影。分析它的品牌是怎么产生的?它为什么有着那么强大的商业号召力和那么好的经久不衰的文化的品牌效应?他有专门的研究。还有他很重要的著作,关于博物馆的研究。我们知道博物馆现在也是文化建设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这些东西在他看来其实都和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有关,就是审美教育。我们知道美学,或者说艺术和审美是可以让人达到一个自由的境界的。使精神和情感升华到一个很高的,我们称之为“自由”的那个境界。但是要从一个现实的人,从一个正在进行现代化过程的人,即使达到了完全的现代化,离人获得全面的自由的境界,仍然有很大的距离。所以托尼·本尼特他从审美教育这个很重要的概念出发。大家可能也都关注到,现在我们中国的政府也非常重视审美教育。好像是2015年国务院出台了一个文件,就是全面实施审美教育,。审美教育已经成为了社会进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机制。

 

我跟托尼讨论过战争博物馆。中国也有很多关于抗日战争的各种各样的博物馆。如果我们再把视野扩大一点,看到国外的战争博物馆,它在当代是个什么形态?我们可以看到它是在变化的。是从那种简单的正义和非正义,英雄主义的颂歌式的博物馆,到了战争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现象的形态。它的真实形态揭露了战争对社会的破坏,对人性的摧残。战争也激发了人的各种各样的,包括社会组织、包括人的潜能的发展。热情激发了,创造力也就激发了。战争其实是一个很复杂的社会现象。

 

托尼·本尼特还研究了一个对我们中国社会现在非常重要的政策,就是文化政策。因为我们知道中国现在已经进入到文化经济时代,文化已经成了社会最重要的发展的驱动力之一。批判型知识分子信奉文革的逻辑。就是要建设一个新世界,就必须首先破坏一个旧世界。要把旧世界打得稀巴烂,然后再建设一个新世界。这是二元对立的思维,是批判型知识分子的思维,做不到对文化政策的研究。

 

还有一些人,在我看来就是简单地服务于资本的策划。企业家的叫文化策划,使他的房地产升值。然后政府也有各种各样的规划、策划。因为政府都是五年计划、每年计划,它强调实用性,强调可操作性,它的眼界就有限。它可能为了追求GDP,为了追求自己的政绩。所以你简单的服务于政府的策划,也不是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能够发挥作用的。知识分子要具有的那种长远的眼光,整个社会长远的发展,而且是符合人性的发展来看待事情,所以他说这种是实践型知识分子。

 

因为我自己现在受托尼·本尼特的影响,我也开始思考中国当代的文化政策。我觉得我们当代的文化政策,从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市场经济以来,可以反省的东西很多。比如说把教育推向市场,使教育产业化。我们现在仍然有很多大学,办各种各样的培训班,用教育来赚钱。现在这是一个政策了,仍然是我们政府执行的政策,我觉得这是应该进行批判性思考的。还有就是比如说我们的电影市场,我们评论一部电影成功与否,评论家往往就是评论它的票房怎么样。票房好就是好。我想最低级水平的,或者是最初级的学过美学的人,都不会认同这样的理念,票房好就是优秀的作品?

 

托尼·本尼特的这本书,我觉得还有一点也很重要。最近几年,他在皮埃尔·布尔迪厄的研究基础上,他认为这个问题是整个文化研究的关键问题。就是人的习性,或者说文化养成的研究问题。其实文化它是和社会的进步,是一个同步的进化过程。但是就算是不断的进化,也是不可能简单的超越发展的。habits在中文的词里面译成习性,其实它也不完全是一个生理性的习性,或者说行为科学意义上的习性。它含有很多美学的情感结构,美学对世界的这种情感模式的东西在里面。

 

我们中国传统一直都讲人是要修身的,修身养性。其实这个修身养性就是托尼·本尼特讲的这个habits。只有修身养性,或者我们中国人讲的,人自己的素质、境界提高了,我们才可能进入到一个高的境界。中国古代美学讲,人生或者说绘画有三个境界,第一个境界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个境界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绘画、诗歌、人生其实都是一样;第三个境界是:看山仍然是山,看水仍然是水。这个其实讲的就是人的habits,人的习性是提升的。

 

康德在讲美学时候就讲,首先内在的心理结构就要提升,在当代美学叫做情感结构。但情感结构的提升又是靠我们不断地去欣赏优秀的艺术作品而提升的。因为优秀的艺术作品,它包含一种比我们现实中情感结构更高的人生境界的那种情感结构。这就是我们为什么需要去欣赏艺术,不断去听音乐、去看电影、去看戏剧、去看艺术展览的原因。因为你的habits,按照托尼·本尼特的研究,它不是可以一蹶而就的,不是我看了一部电影,感觉情感很震撼;我看了一本小说,带给我震撼性的影响,我一下子就升华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

 

托尼·本尼特是一个很严谨的学者,他到不同的大学、不同的研究机构做的演讲都是不同的,而且他绝对不会用他已经发表过的论文去做学术演讲。像他今年准备要来的学术演讲,他就有五篇刚刚写完的论文。他拿这五篇论文,到五个单位演讲。他说我就去五个单位,多了不去,我就五篇论文。我觉得这是一个在我看来是很值得作为榜样学习的一个学者。他把自己的研究作为改造文化、改造社会的一种积极的建议。就是他说的实践型知识分子,就通过这种方式来介入社会,来使社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而且那个目标就是审美所达到的那个自由的境界。

读书人简介:

作者(译者)面对面为你讲解一本书的核心要义。
喜欢就下载APP试用吧!

读书人简介:

作者(译者)面对面为你讲解一本书的核心要义。
喜欢就下载APP试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