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精神

贝淡宁
查看全部 内容介绍:
收起 内容介绍:

 

 

 

我们发现,在二十一世纪很多人觉得认同感跟城市有关系。但是没有一个词专门来表达爱城市。怎么表达“我爱我的城市”这个概念呢?我们发明了一个词:“爱城主义”。

 

 

感谢你们的邀请。Avner和我,我们为什么写这本书,我觉得有三个理由。

 

第一个理由跟我们的背景有关系。因为Avner,他在一个很独特的城市长大的,就是耶路撒冷,Jerusalem。我也在一个很独特的城市长大的,就是蒙特利尔,MontréalMontreal。我们会发现蒙特利尔跟其他的城市完全不一样,包括加拿大的其他的城市。我小的时候,在蒙特利尔,大家都在讨论跟语言有关系的问题。说法语的人和说英语的人,总是有矛盾、有冲突,然后这些冲突也会影响我们城市的社会关系和一些政治的问题。但是加拿大其他的城市,没有这些问题。然后我的朋友Avner,他在Jerusalem长大的。大家都知道,Jerusalem大家都讨论跟宗教有关系的问题,而且一直有冲突,一直没有解决这些冲突。所以我们觉得这个比较独特。

 

第二个理由,是跟我们的专业政治哲学有关系。西方的政治哲学的来源于古希腊。古希腊时期,当然有“国家”就是希腊,但是比那更重要的是城市,像雅典和Sparta,两城有不同的城市精神、不同的独特气质,而且这些不同的精神会导致一些政治的问题。所以我们就想问,古希腊有这样的情况,是不是我们当代的世界也有这样的类似情况?每个城市都有它比较独特的精神?

 

第三个理由,也是跟我们的专业有关系。当时在牛津大学我们是同学,我们的论文都跟“社群主义”(communitarianism)有关系。归属感和哪些社群有关系?比较重要的是国家还是其他的社群?城市是不是很重要的社群?等等。

 

所以因为这三个理由,我们开始考虑写一本书,主要是关于城市精神是不是很重要的问题。我最关键的问题就是:我们是谁?二十世纪的时候,人们的回答普遍跟国家有关系。大家的认同感的关注点就是国家。你是谁?你是中国人,你是美国人,你是加拿大人,你是以色列人。这个是比较新的现象。因为二十世纪之前大部分的人,也包括中国,不会觉得第一个回答是“我是中国人”,“我是加拿大人”,或者“我是美国人”,所以这个是比较新的现象。二十世纪,我们都强调是国家,但是二十一世纪的时候会怎么样?

 

我们发现二十一世纪很多人觉得我的认同感跟城市有关系。我是哪个城市的人?我是蒙特利尔人,我是北京人,我是Jerusalem人,我是纽约人,我是上海人。当然,大家不放弃国家,但是除了国家以外,我们还需要一些归属感,而且归属感不应该是太抽象的东西。当然,一方面有城市化的影响。30年前,大部分中国人都是都是农民,慢慢现在大部分的中国人是城市的人,其他的国家也有类似的现象。所以城市好像越来越重要,这个比较有意思。

 

但是我觉得还有更有意思的现象,很多人有这个情感,我爱我的城市,但是没有一个词可以表达这样的爱。这个很难的。不管是英文还是中文,还是其他的语言,大部分人不知道怎么表达这样的爱。所以我们写的那本书说这个是比较有意思的。我们都觉得城市很重要,而且很多人爱自己的城市。比如说最出名的,或者最有影响力的标语就是“I love New York”。现在很多城市有类似的标语,比如说“I love Beijing”,“I love Shanghai”,“I love ...”,其他的城市也有类似的标语。

 

但是这个“爱”怎么表达呢?如果我爱我的国家,我们有很多不同的词,对不对?爱国主义或者民族主义,但是爱城市没有一个词。怎么表达“我爱我的城市”的这个概念呢?所以我们发明一个词:“爱城主义”。爱城就是我爱我的城市的意思。所以我们写了这两本书,主要是比较系统的写,什么是“爱城主义”,为什么“爱城主义”是很重要的。

 

我们也发现,当然很多人爱自己的城市,但是也有人对自己的城市没有这样的爱,为什么呢?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呢?我们发现在有比较独特的气质、有比较独特的精神的城市,一般来说这些城市的人大部分爱自己的城市,如果城市完全没有一些独特的气质或者独特的精神,一般来说这些人对自己的城市没有这样的爱。我们可以用一些比喻,跟饭馆一样,比如说,大部分人不会爱一个McDonald's,麦当劳,对不对?这是因为麦当劳大部分是一模一样,没有什么区别。但是,如果有比较独特的饭馆或者独特的咖啡馆,那一般来说,我们对这些独特的饭馆有一些情感,有一些感觉。城市也是一样。

 

有一些城市一点独特的精神都没有。所以我觉得这些城市缺乏一个东西,而且大部分的这些城市的公民对这个城市没有很强的爱。相反比如说上海人,他们爱自己的城市,为什么呢?因为上海有自己的精神,自己独特的气质。我在Montreal长大的,也一样的。Montreal有很独特的精神,所以很多大部分的Montreal人爱自己的城市。耶路撒冷一样的。我们选的城市,一般来说都有比较独特的精神。

 

但我们还是要问,什么是精神?这好像是比较模糊的东西,很抽象。其实我们发现它既不抽象也不是特别复杂。就是那些城市的人讨论什么问题。我们发现在北京,不管是什么人,不管是学者还是出租车的师傅,还是其他的老百姓,他们喜欢讨论什么问题呢?都跟政治有关系。上海不是这样的。我们发现Montreal的公民讨论的问题都跟语言有关系,耶路撒冷都跟宗教有关系。所以这是我们的定义,怎么定义精神呢?就是看大家想讨论的问题是什么。

 

那么为什么城市公民应该认可城市的精神呢?第一个理由也是比较简单的,城市有什么优点呢?一方面城市很包容、很开放,另一方面,它可以提供我们的归属感。而且如果是比较有独特精神的城市,更可以提供我们的归属感。所以这个很值得得讨论。

 

第二个理由,或者我们的问题是什么呢?为什么城市精神是一个好东西?为什么每个城市的公民应该认可那个城市的精神?我们发现现在不管是中国、美国,其他的国家,还有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就是民粹主义或者很保守的民族主义,或者很极端的民族主义。这个不好对不对?一方面可以爱国,不是一个问题,而且是好东西,应该爱自己的国家。但是如果爱自己的国家,恨其他的国家,当然这个是不好,对不对?还是要开放一点。所以问题是怎么能温和民粹主义,怎么温和太极端的、太保守的民族主义呢?这方面城市有很大的贡献。因为如果我爱自己的城市,我不会盲目爱自己的国家,也不会恨其他的国家。一般来说,如果有比较强的爱城主义的人,他们的爱国主义不是民粹主义,也不是保守的民族主义。

 

比如说美国的纽约,纽约人他们的爱城就很强,“I love New York”,这个大家都知道。他们也爱自己的国家,但是不会盲目的爱。比如说大部分的纽约人不太喜欢现在的总统,因为现在的美国总统太表达这样民粹主义的精神。所以为什么我们觉得城市精神是个好东西呢?就是因为可以温和太保守的民族主义。

 

第三个理由是什么呢?因为现在我们发现有一些政治的目标,有时候国家很难达到这些目标。比如说气候变化。大家承认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但是像看美国现在完全放弃他们以前决定的解决气候变化的一些安排。但是美国现在有一些城市,他们说OK,我们的国家他们放弃这些政治目标,但是,比如说有一些美国的城市跟一些中国的城市可以合作,而且就是为了解决气候变化的问题。这个是挺好。有的问题有时候国家很难解决,但是城市可以解决,而且是比较有独特精神的城市,才可以解决。比如说中国的杭州。杭州现在是比较富裕的城市,他们很重视环保的问题,所以杭州可以跟美国一些重视环保问题的城市合作来解决气候变化。这个挺好。

 

还有为什么城市精神是个好东西呢?这也跟我们的专业有关系。中国什么时候有最伟大的哲学家或者思想家呢?西方什么时候有了西方比较伟大的哲学家或者思想家?就是古希腊的时候。为什么?因为当时的哲学家可以比较不同的城市,然后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想象一些不同的政治价值观。中国有类似的,那时候中国是战国时代,所以孔子、荀子、孟子,他们可以跑来跑去,在不同的城市可以看见不同的生活方式,然后也会给他们一些新的思想,然后表达一些新的概念。

 

但是还有一个问题,怎么定义一个城市的精神呢?不是我说了算对不对?需要一些方法论。第一个很重要的是我们要看那个城市的历史与文化是什么。所以在这两本书里,我们会讲每个城市的历史与文化,就是因为我们看历史,我们才可以理解那个城市的精神是什么。

 

当然也需要一些比较客观的方式,所以我们会用一些客观的衡量。比如说有一些调查的价值观,我们问这些城市的公民,你们怎么排序不同的价值观。我们发现比如说在香港,大部分的公民会觉得这个价值观是最重要的,在新加坡那个价值观是最重要的,北京等等,都有区别。我们可以按照这些比较客观的方法来决定什么是城市精神。或者还有一个方法,每个城市都需要一些统计对不对?他们是怎么分配资源的?我们发现在Montreal很多资源是为了保护不同的语言的权利,所以当然跟蒙特利尔的精神的关系有关系,耶路撒冷当然都跟保护不同的宗教有一些关系。所以我们可以通过这些比较客观的方式来决定什么是城市精神。

 

但是最好玩的是什么呢?是比较“主观”的方式,就是漫步的方式。因为有时候我们不太清楚那个城市的精神是什么。我们看了很多文章,看了很多书,但还是不太清楚,怎么办呢?我们就通过漫步的方式。我们碰到新的现象,以前没考虑过的现象,会给我们新的思想。所以有一些城市,比如说在第一本书,我们讨论的是德国的柏林,Berlin。大家都知道,柏林现在可能是欧洲最开放的城市,以及大家都知道,二战的时候是最不开放的城市,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而且柏林一直有这样的变化,有时候最不开放,有时候最开放的。所以我们问,有没有可能将来也会变成最不开放的城市呢?我们通过漫步的方式,我们问那些不同的老百姓问题,你们对犹太人有什么看法等等。我们发现没有那么乐观,还是有可能又会变成最不开放的城市。

 

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会采访不同的人,我们会采访有钱人,有穷人,我们也会采访不同族群的人,如果他们有共同的问题或者共同的回答,或者如果讨论类似的问题,那我们发现那个城市有比较独特的精神。

 

如果我们同意一个城市应该有比较独特的精神,这样才可以提供归属感,而且这样对城市有很多好处,包括促进经济发展、吸引游客等。问题是如果城市缺乏独特的精神怎么办呢?所以我们也讨论这个问题,第一个是我先要解决贫富差距的问题。有一些城市,没有共同的生活方式,为什么呢?就是因为贫富差距太大。如果有钱人和穷人没有什么关系,没有共同的一些问题,那怎么可能那个城市有比较独特的精神呢。有一些城市是贫富差距太大,有一些城市则是要解决种族差异的问题。在南非有一个非常漂亮的城市叫capetown,我们去过,真的漂亮,但是没有自己的精神,为什么?就是因为黑人和白人的生活方式还是不一样。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人们很难有一些共同的城市精神。

 

对于城市精神还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现象,如果不同的城市有竞争的关系,不一定不好。北京人和上海人总是有一些,有时候北京人说不喜欢上海人,上海人说不喜欢北京人,但是有一点开玩笑,不是真的不喜欢。但是他们要保留自己比较独特的精神。这样挺好。如果每个城市一模一样,如果没有办法反驳全球同质化的倾向,那这个问题很严重。所以如果我们要保留自己的城市精神。但有时候不是一些城市的领导来决定,有时候是老百姓也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生活方式,有时候也会影响那个城市的精神,也会导致一些新的现象,所以有时候老百姓也需要一些空间来表达。我们觉得我们自己的城市精神是什么。所以主要是讨论这些问题。

 

我觉得中国的城市比较特别。因为很多外国人来到中国会发现中国的城市表面上好像都是一模一样,因为建筑方面没有很大的区别。这个说实话是不太好的结果。因为上世纪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中国受到苏联的影响,很多建筑都是按照苏联的模式,后来改革以后都是按照西方的模式。所以在建筑方面,很多城市表面上没有很大区别。但是大家也要知道,城市精神的体现有时候不那么具象,它藏在看不见的地方。每个城市还是不一样,北京和上海不一样,成都与重庆不一样,长沙跟其他的地方很不一样,深圳跟香港还是不一样。

 

所以我希望第三本书可以讲中国不同的城市的精神。首先我们要承认,我们不是社会科学家,我们的目标不完全是为了理解一个城市的精神是什么。我们是政治哲学家,所以我们要讨论那个城市的精神应该是什么。所以我觉得有两个问题,第一个,如果一个城市缺乏独特的精神,而且在历史方面没有比较独特的历史,那怎么推广自己的精神是什么?第二个问题是怎么避免太商业化的问题。这个很容易说,但是不容易做。虽然城市总是在变化的,包括建筑方面等。但是我们不希望也不允许短时间内迅速转变我们的精神。当然,随着时间和一些事情的影响,精神可能会有一些变化,但是如果变化太快可能会导致没有精神的结果,这是最可怕的。

 

有一些人批评那本书,觉得我们反对爱国主义。我们不反对。我们不因为对城市有归属感而对国家没有归属感。这两者的归属感当然都是需要的。而且有很多问题需要爱国主义来解决。比如说,中国怎么解决贫困的问题?中国的西边比较穷,对不对?这就需要很强的爱国主义。东方的中国人愿意分配资源帮西部发展。如果没有很强的爱国主义很难解决这些,比如说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所以我们不反对爱国主义,爱国主义也有很多好处。但是我们反对民粹主义,所以这方面我觉得城市精神对于怎么避免民粹主义有好处。

读书人简介:

作者(译者)面对面为你讲解一本书的核心要义。
喜欢就下载APP试用吧!

读书人简介:

作者(译者)面对面为你讲解一本书的核心要义。
喜欢就下载APP试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