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认识人工智能,必须要有适合于研究人工智能,适合于研究信息科学的科学观和方法论。一是要有适合于研究这个问题的方法论、科学观;二是怎么样能够使得客体信息作用之后,经过什么样的机制产生出智能行为来。
然后我们再从人工智能一个比较宏观的模型来考察,人工智能到底是什么?刚才有了概念,我们现在再用个模型来表现它,可能就更具体了、更形象、更直观了。你看这个模型有两部分,下面这个椭圆让它代表客观的环境,外部的环境,里头有各种各样的事物存在,也就是有各种问题存在。
上面这部分代表主体,这个主体如果是人的话,当然是最聪明的主体,但是也可能是人工智能机器,也是一种主体,因为机器是代表人来做事情的。主体的标志就是,第一,它有目的,第二,它有知识。人类显然是这样的。如果是人工智能机器的话,就是人类把这个方面的目的跟知识交给机器了,所以它也有这个领域的目的和知识了。这就是两个主体和客体,这两个东西的存在。
那么它们怎么样相互作用?我们来看,客观世界这些问题,只要它在运动就有一定的运动状态,就会产生信息,这个信息作用于这个主体,这个信息我们把它叫做客体的信息,不是主体的信息,是客体的信息,外部世界这些事物运动的信息。
这个信息作用于主体之后,主体显然得有一个反应,得有一个响应,这样才能够互动。这个主体,人也好,机器也好,就是在这个主客相互作用的过程当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定义问题、解决问题,然后不断地前进,所以它一定要跟外部世界去交互。
好了,外部的信息作用于主体之后,这个主体怎么样去跟它交互呢?显然,它一定要产生一个行为,去反作用于这个外部世界的客体,或者叫问题。这个行为一定要有智能,如果没有智能的话,乱行为,乱反应,那么就达不到目的,刚才我们讲主体有目的,是不是?有知识、有目的。
如果你的行为是乱产生的,随意产生的,不能解决问题,那就不能达到目的,所以这个行为一定要有智能,这个就是主体跟客体相互作用的一个最简单的、最宏观的表达客体信息作用于主体,然后主体产生一个智能行为,来反作用于这个客体。
那么我们就要问,这个智能行为是怎么样产生的呢?这个主体为什么能够产生这么一个智能行为来响应呢?这我们就会马上想到,这个问题的解决,你看是一个信息的问题。客体信息作用于它,然后引发了一系列的过程,最后产生智能行为,这不就是一个信息科学的问题吗?因此,就会想到一个根本的问题,就要有适合于信息科学研究的科学观和方法论来回答这个问题。当然,首先是来研究这个问题,找到答案来回答,这是一个启发,一个启示。
第二个,我们可以看到,客体信息作用于主体,然后主体产生一个智能行为,反作用于这个问题。那就是到底怎样由客体信息来产生这个智能行为?产生这个智能行为的道理和机制是什么?这是我们研究人工智能非常关键的问题。所以,这个人工智能非常宏观、非常简单的模型,自然就给我们提示了这两个问题。
一个,要有适合于研究这个问题的方法论、科学观。第二,抓住这个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怎么样能够使得客体信息作用之后,经过什么样的机制产生出智能行为来,这是第二。很重要的两个问题。
总论里头我还要进一步来讲,刚才讲要认识人工智能,必须要有适合于研究人工智能,适合于研究信息科学的科学观和方法论。那么这个科学观和方法论是什么?我们注意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二战如果作为一个分水岭,二战结束之前,基本上是工业时代,那个时代的科学技术可以大体上归结为是近代的物质科学,研究物质、能量、机械等等。
45年二战结束以后,1948年信息论就出来了,控制论就出来了,然后后面系统论就出来了,计算机就出来了,一系列的科学技术不断地涌现出来。这就意味着现代信息科学,包括今天我们讲的人工智能就问世了,而且发展得非常快。所以有两个不同类型的科学技术,就是以二战作为分水岭,以前叫近代的物质科学,现在是现代的信息科学。包括人工智能,因为人工智能是信息科学的一个顶峰。
那么这两种科学它有自己不同的性质,所以它需要有不同的科学观去理解它,需要有不同的方法论去研究它。那么我们看,虽然今天不能详细地解释,但是我列出了这些特征。物质科学它是研究物质的,主要关心物质的结构,宏观的结构、微观的结构,一直到分子、原子,一直到最基本的粒子等等,所以它关心的是结构,物质的结构。而信息科学研究的对象是信息,不是物质本身了。
研究信息,我们就知道这个信息到底是什么?它关注信息的内容,这是一个特点不一样。第二,物质科学研究一个一个的个体,比方研究一棵树木,研究一条河流,研究一个建筑物,都是一个一个的个体,单独去研究。而信息的问题,它应该研究这个信息的系统,因为信息是不断在发生演变,在演化,孤立地研究某一个片断,不能代表这个信息的全程,所以它关心的是一个系统,而物质科学关心的是个体。
再有一个特征,物质科学研究的对象,它希望能够在静态的情况下来研究,因为如果动态,特别是发展很快,那么眼花缭乱的,就看不清楚这个物质结构了,所以一般把它放在一个静态的情况下来研究。即便它是个动态的,也要把它限制在一个比较小的一个观察区间里,相对稳定,相对静止,这样来研究。
而信息科学的研究,就是把它看成是一个运动的,动态的,发展的,所以它是一个动态的,更准确地讲是一个生态的,生生不息,这个信息不断在生长,所以是生态的,那是个静态的。
再有一个特点,研究物质科学的强调,研究对象跟研究的主体不要互相干扰,要互相分离。而研究信息科学恰恰相反,因为信息主观世界里也有,客观世界里也有,而且有交互,所以它是一定要主客互动。这几个特点蛮不一样,物质、信息、结构、内容、个体、系统、静态、生态、主客分离、主客互动,很不一样。
要是把这些特征归纳一下,近代物质科学的特征表明,它的研究的科学观是一种机械的唯物论,它是唯物的。研究各种物质,物质的运动、物质的结构,但是它是比较机械的,以机械为主要对象,所以它的观念是机械的唯物论。那么研究信息,现代信息科学,刚才讲,内容、系统、生态、主客互动,它是一种辩证的、发展的,所以叫辩证的唯物论。
这两种科学,科学观不一样,这个事情并不是谁喜欢这样做,谁不喜欢这样做,实际上是一个客观发展的过程。一个物质对象它有这么一个特点,另外,在当时的科学研究工作者,这个观念也是从机械唯物论慢慢发展到辩证唯物论,这是个历史发展过程,没有什么可指责,没有什么可挑剔的,就是一个历史。
好了,方法论来看,既然近代的物质科学是研究物质的结构,所以它用的这个方法是分解、分析、合成,特别是对复杂的物体,如果不分解,不分析的话,就很难去研究清楚它的结构到底是什么。因此,它一定要把一个复杂的物质对象分解成为若干,相对比较简单的,我们叫做子系统。
子系统比较简单了,我就可以用我的物理方法、数学方法,各种手段去分析它。一个一个都分析到了,然后把它合成,成为一个整体,这个是它的方法论。这个方法论,我们讲得比较通俗一点就叫分而治之。分就是分解,治就是分析,分解以后我才能分析,所以叫分而治之。那么也可以给它取一个名字,这个国际上学术界也很流行的,叫做机械还原论,就是把一个复杂系统分解成子系统,然后它可以还原。这些子系统的合成就还原成了原系统了,所以是有效的。
那么现代的信息科学研究方法论,刚才从那样一个辩证唯物论的科学观分析下来,我们可以看到,它的研究方法不是用刚才讲的机械还原论的方法,而是一定要用整体的分析。这个信息是什么就是什么,你不能把它切成片,切成块,分成子系统,这个不行,要有个整体论。因为你一区分,一分割以后,它的性质就变了。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人脑,人工智能就是关注人脑的。人脑是个整体,它会思维,如果你把人脑分成一部分一部分去研究的话,那每一部分都没有这个功能,尤其是如果你把它真的切开的话,它的信息就也切断了,互相的联系就切断了,这个脑就死掉了,它就没有,它就丧失掉了思维的功能了,所以它不能这样去分解,它是要把它整体,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
那么怎么生长呢?生长过程就由一种状态转换到另外一个状态,再转换到另外更新的状态,更高级的状态,它是一个转换的过程,最后生成了一种我们所需要的智能系统。所以我们把它叫做信息的生态论。
近代的物质科学的方法论叫做机械的还原论,面对这种机械唯物论。而信息科学是叫做信息的生态论,适合于信息科学的研究。
所以刚才讲从那个抽象的,宏观的模型,告诉我们,要有一种适合于信息科学的科学观、方法论来研究,才能够成功。我们通过刚才的分析就知道,这个科学观、方法论是什么?这是一个。
作者(译者)面对面为你讲解一本书的核心要义。
喜欢就下载APP试用吧!
作者(译者)面对面为你讲解一本书的核心要义。
喜欢就下载APP试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