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局•危局•变局:晚清裱糊史》

袁灿兴
查看全部 内容介绍:
收起 内容介绍:
Title


晚清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也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尽管政局动荡难以梳理,但历史其实都藏在细节里面。只要我们用心寻找,都会找到很多生动的、反映当时社会政治生态的故事。本书应用社会学的写作方法,通过很多小的资料、史料,来折射当时人的心理,反映晚清的转型巨变时代


我的这本新书,其实是好多年前的写作,现在又把它重新翻出来,增删了很多的内容。这本书主要写作的是晚清的转型巨变时代。我们知道晚清从戊戌变法开始,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到庚子年义和团运动,然后清末新政、辛亥革命,一系列的大事件,浪潮一波接一波的涌来。而在这样的大事件之中,又有很多的人物、又有很多的小故事。所以我就在想,能不能研究一下小人物的历史,或者研究大人物的心理?带着这样的想法写作了本书。我当时写这本书的时候还在读博士,那时候有很多的资料可以运用。我这本书的写作中,都用了大量的一手档案。可能这些档案对于整个的时局没法解释,可能没有用。但如果说解释一个人物当时他的心理,当时他为什么作出这样的决择,可能是有点帮助。所以我就带着这样的心理写了这本书。

这本书开篇,第一章的名字叫做《大门内的陌生人》。有一本书很有名,叫《大门外的陌生人》。就写西方来到中国,在大门外,其实它已经是进入大门之内了。而“大门内的陌生人”,就是传教士。他们进入了中国,深入中国的腹地,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变革,挑战中国的一切,传统、文化、乡村生活。而在这样的巨变时代,所有的人都被卷入,那就产生了冲突。而这样的冲突蔓延之后,在庚子年,1900年,就引发了一场义和团运动。而义和团运动如果单纯就是大门内的陌生人引起的话,它不可能会造成这样一个波澜壮阔,巨大的政治运动。

主要是由于清廷在它的内部产生了分裂。在戊戌变法运动之后,光绪皇帝实际上处于一个被囚禁的、软禁的状态。慈禧太后掌权,她也想废除光绪。那废除光绪的企图受到了阻碍之后,她转而又设了一个大阿哥,叫做溥儁。而这个规定,设置大阿哥是违反清代的祖宗订下来的制度。雍正之后,就决定不设大阿哥,就不设太子。慈禧突然设个太子,打破祖宗制度。但慈禧她是一个历来都打破祖宗制度的人,没人敢跟她说什么的。她打破祖宗制度的地方太多了,垂帘听政那就是打破祖宗制度。谁敢说她?所以在这本书里面,我重要的分析就是慈禧太后的心理能力和她的执行能力。她是一个很刚强的人,她是个很有现实感的人。她跟光绪还不一样,光绪很多时候可能带有书生意气,他可能优柔寡断。而慈禧不一样,她发现错误之后,她会及时的纠正。所以她有纠错能力、判断能力。所以说在1900年之后,她本来是排斥西方的,但是她摇身一变,亲近西方了,开始派五大臣出国考察,开始在宫中吃西餐、画油画。她自己画了两张油画,请了个美国画家,给她画了一年时间,画了两张油画嘛。

而光绪的性格又不一样,光绪从小被带进宫,一直受到慈禧太后的打压。光绪的性格又比较懦弱,听见打雷他会害怕,晚上听到外面的叫声,他会睡不着。光绪一生他有一个最大的爱好,可能大家不知道,他喜欢钟表。他收藏了各种各样的钟表。所以故宫中,清代的内务府,它有一个钟表房,专门负责钟表的。光绪帝就为他自己私人设立了一个钟表收藏间。他每天都在那边听钟表的声音。他最喜欢的就是,滴滴答答,滴滴答答这个声音。这个声音能让他心情平和。其实通过这个细节,我们可以看出他的个人的心理。其实他很脆弱、他很敏感,他需要外界的东西来给他做精神支柱。然而这样的支柱,他很多时候得不到。他没有亲情。他可能有爱情,但是珍妃,大家都知道,她被扔到井里淹死了。所以珍妃死了之后,有一个小细节,他要了珍妃的一顶蚊帐,自己用,对她作为怀念。而他对于他的皇后很不喜欢。又有一个细节,在他们出逃到西安的时候,西安房子很紧张,慈禧太后就安排光绪跟他的皇后住在一个房间里面,中间用帘子隔开,希望他们俩和好,但是没有,还是不行。

因为光绪他的性格,他一直受到打压,所以让他去反对慈禧太后,慈禧太后说:他断断不敢。她也了解光绪,她说皇帝不是这样的人。所以她恨康梁,她认为是康有为和梁启超怂恿皇帝,才在戊戌变法中间做出了所谓的“围园劫后”。因为当时康有为和梁启超,他们曾经设计,想通过袁世凯调兵去包围颐和园,把慈禧太后给劫持。当时他们确实准备这样干的,而光绪并不知道,他没有这样的胆子。所以后世评价光绪,说你搞戊戌变法,你如果获得慈禧太后的支持,慢慢搞,说不定是完全不一样的结局。但是听了康有为的建议赶紧搞吧,大张旗鼓的搞吧,结果出事了。

所以在戊戌变法之后,慈禧她就扶持了大阿哥党。而大阿哥党又想把光绪早点给弄下来,让大阿哥当皇帝。这一派就在1900年扶持义和团。义和团原来叫义和拳,义和拳又来自于清代的民间组织叫做梅花拳,它经过一系列的变革。我在本书中也简单的讲了一下它的变革。为什么叫“团”呢?因为清代有一个民兵制度叫做团练,曾国藩、李鸿章就是办团练起家。“团”是获得官方认可的。它称为义和团,表明它具备了官方的身份,不是拳,拳是民间的在野。

在1900年,在这一年朝廷内部也产生了很多的分歧。比方说庆亲王奕劻,比方说荣禄,最有实权的人物,他们都是支持光绪的。其实他们内心还是向着光绪的,不希望把他给废掉。所以大阿哥党就引义和团进来,然后跟八国宣战。这里面又带有很多的偶然性。比方跟八国宣战,它有很多的偶然因素。历史上很多时候偶然性有很多重要的作用。比方说,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奥匈帝国皇储被刺杀,那也是偶然性。

在庚子年,1900年之后,清廷也必须做出改革。这个时候在国内形成了几个重要的力量,比方说立宪派,这一派主张拥护清制,同时进行改革;比方说保皇党,逃亡在外的康有为一派;还有革命派,几派就形成博弈。但最后能够掌握、主宰中国走向的,却是实力派大员,像袁世凯这样的人物。

所以通过本书,我就想展示晚清变革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可能更多的想应用社会学的写作方法,通过很多不起眼的一些小的资料、史料,来折射当时人的一种心理。比方说义和团运动最鼎沸的时候,天津的一个老先生,看着义和团在划船,拼命的划船向天津驶去,然后他对他们做了一番评价说:一个个面黄肌瘦,衣衫褴褛,干什么去?还不如回家好好吃饭。比方说荣禄他的心理变化。当时荣禄他是掌握军权的,但这一年他称他有肝病,在家养病,养了两个多月。而在北京的八国,就是各国使团被包围之后,他让大炮把炮口加高一尺,炮弹不要打进去。这个时候,还有一个很好的细节,八国联军进入北京之后,他们发现当时有很多刚买的克虏伯新式大炮。他们就很奇怪,这些大炮为什么不使用?如果使用,早就把使馆给打下来了。一看,德文操作手册翻译了一半,没有再翻译,然后翻译官被当作汉奸给抓起来了,那没法再打了,就是这样。

所以有很多的小的细节,其实历史它都在细节里面。只要我们用心去寻找,都会找到很多生动的、反映当时的社会政治生态的东西。我感觉这样的东西往往更吸引人,所以我在本书中就运用了这样的材料。

而且这样的材料不仅仅是中国一方,其实西方也有很多的观察。比方说,在1900年,日本外务省就有大量的报告。我在日本外务省档案馆,它是对全世界公开的,网上可以直接看的,有一千多万份档案可以随便看,1900年的保存下来,包括戊戌变法中,有个人叫毕永年。毕永年他是哥老会党头,是头目。康有为就想通过他,带100多个好汉到北京,然后再联络袁世凯,把慈禧太后给劫持。但毕永年后来逃到了日本去,他在日本写下了一个档案,就保留在日本,叫《癸末之际》,记载了当年的景象。他写了这个给了日本之后,日本由此对康有为态度很差,然后把他赶走了。康有为由此又对毕永年怀恨在心,出5000大洋刺杀毕永年。

康有为一直也很有意思。他在海外的时候,一直想找日本人充当他的杀手。然后一个日本人宫崎滔天就跟他讲:你300门徒,竟无一个荆轲吗?你这么多门徒里面,没有一个人能当荆轲吗?如果没有我来。康有为哑然无言。康有为一直想买凶去行刺清廷大官,没有成功。但是清廷下来刺杀他了,杀手到了香港,他住在香港,在他的屋子旁边买了个房子,挖地道。康有为知道了吓坏了,立即逃到新加坡去,呆了一年不敢回来。

所以很多的细节都沉淀在这里面。而这里面也可以看到人物的性格。比方说,当时的人就比较了康有为的性格,和刚毅,军机大臣刚毅。说这两个人有很多的共同点。康有为迷恋星象,他天天看星象。而刚毅迷恋中国古代的八卦。两个人性格很像,比方说两个人都刚愎自用,都很自负,而一旦受到挫折之后,他们会激烈的反弹。就是当时的人对他们做心理学上的分析、比较。这是很有意思的,对政治人物做心理学的分析。

而且过程中,我也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在晚清时候,其实媒体是很开放的。虽然它有租界,但是我可以在租界里面写东西,可以在租界里面办报,那清政府就拿我没办法。大量的报纸上面就骂。也有各种各样的谩骂,但是也有很多理性的分析。比方有一篇文章,就分析清廷为什么搞改革不能搞的起来?他就通过经济学方面来讲。权力就是钱财,你又怎么可能放弃?给它一笔一笔账算出来,通过经济学方面。所以当时也有很多很有意思的文章,所以我在阅读过程中就发现太有意思了,想将它展示给读者朋友。

读书人简介:

作者(译者)面对面为你讲解一本书的核心要义。
喜欢就下载APP试用吧!

读书人简介:

作者(译者)面对面为你讲解一本书的核心要义。
喜欢就下载APP试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