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改革与革命》(上)

迟云飞
查看全部 内容介绍:
收起 内容介绍:

 

 

 

当中国面临着数千年未有之变局时,只有一条路,就是改变我们自己,适合世界的潮流,跟上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而这些改革为什么没有能够继续下去?为什么没有能够成功?这是促使我研究晚清改革的动力。

 

 

这本《晚清改革与革命》是我这30多年来研究晚清改革和共和革命的论文的一个结集。大概是三十多年前,我读硕士的时候开始,那个时候改革开放刚刚开始进行,并且有了显著的效果。比如说,农村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我们粮食从不够吃到一下子够吃了。那个时候我就想,我们改革取得了这么大成效,我们近代以来的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我们改革以后还要继续深入下去,而且成效应该是越来越大越来越多。

 

我就想近代以来,我们也有过很多次改革,这些改革为什么没有能够继续下去?为什么没有能够成功?这是促使我研究晚清改革的动力。那么我就抓住晚清改革的一件事情,就是晚清的预备立宪,其中有一个著名的晚清满族的官员,叫端方。他是晚清立宪一个热心的推动者,我以他为例来研究晚清的改革。后来,我陆陆续续把主要的精力放在晚清的改革和民初的政治上,主要是晚清改革,写了大概有一百来篇论文,这本书是选择其中一些论文结成这么一个集子奉献在大家的面前。

 

这本书有两个大的主题,一个就是晚清的改革和晚清的政府,一个就是共和革命和民初的政治,那么在这里我主要给朋友介绍一下晚清的改革。

 

首先晚清的改革是怎么兴起的呢?我这里的晚清改革,主要是指晚清最后十年的改革,1901年到1911,也就是大清王朝存在的最后十年。历史上各个王朝,就是这样一治一乱一兴一衰,这么循环着更替的。如果没有什么变化,我们的历史也许还会这样继续。但是清朝后期,有一个新的事情来了,这就是西洋人来了,西洋人来带着坚船利炮来了。

 

坚船利炮的背后,还有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新的生产方式和新的政治制度。这些东西来到中国,和中国的历代王朝和政治有一个鲜明的对比。当时有人看出这一点,比如说政府的高级官员,近代著名政治家李鸿章。他就说中国是面临了数千年未有之变局。我再重复一遍——“数千年未有之变局”。这句话,研究历史的史学家经常挂在嘴边上,这就说明近代有某些著名人物,某些思想家,某些政治人物,认识到了我们是面临了一个深刻的变局。

 

在这个变局面,我们怎么办?其实只有一条路,就是改变我们自己,适合世界的潮流,跟上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但是可惜我们的祖先我们的前辈,简单的说就是清朝的那个时候,我们做了,但是做的并不够好。按道理来说,比如说,列强对我们开响了第一枪的鸦片战争之后,我们马上就应该改革。但是实际上,我们是二十多年以后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也就是英法联军侵华战争以后,我们才进行了改革。

 

这个改革是由英法联军占领北京,火烧圆明园,我们国家的领导人,咸丰皇帝病死在热河山庄,这样一个冲击。但是这个改革距离鸦片战争已经二十年了。二十年对于人类的历史,不过是一瞬间,但是具体到我们各个人,具体到我们具体的时代来说,人生有几个二十年啊?所以我们这个改革是千呼万唤始出来。这就是1860年代以后的洋务运动。

 

但是洋务运动由于保守人士的反对,也由于主持改革的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等人,他们自己的弱点自己的缺点,这个改革做了但是做的不够好。这就是20年以后,1894年到1895年的甲午战争中,我们败给日本的原因。甲午战争打败了,于是,新一轮的更加深入的改革来了,这就是维新运动和戊戌变法。但是由于保守派的反对,戊戌变法真正的只进行了一百来天就失败了,所以我们近代这些改革的努力,一大半是败于保守势力保守思想,保守派的手中

 

他们反对改革是些什么理由呢?这个理由,现在听起来也许很荒唐也许很可笑,但是仔细思考起来发人深思。比如,用现在通俗的语言他们会问,这些改革的措施是从西洋来的,是外移来的,是从外国人来的,咱们老祖宗做过吗?夏商周这三代做过吗?孔老夫子孔圣人教导过吗?没有,没有那你就不要改了。你现在主张改革,比如你康有为,你再能耐你能超过孔老夫子吗?你能超过孔圣人吗?没有,没有你少说话少做事,还是遵循我们老祖宗的教导。

 

我们国家已经几千年了,我们还照着那个事做,他们是闭目塞听。但是这样呢,毕竟维持不了多久。所以戊戌变法失败以后两年,很快新的一次更大的震动就来了。怎么来的呢?就是保守派利用义和团排斥一切外来的东西,排斥所有的新的科学技术,排斥所有的外国人。杀洋人杀信教的中国人,捣毁一切现代的设施。最后,引来八国联军进军北京,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逃到了西安。

 

经过这次震动,痛定思痛,慈禧太后其实终于有所领悟。过后她对一些小臣说,她说这次引来这么大的乱子都是我的错,虽然那些颟顸的保守人士,比如说徐桐、刚毅、端郡王载,他们有责任,但是慈禧太后说,毕竟我是当家做主的,我做错了,这篓子是我捅的。她对这个事情有一个认识。

 

这个认识是什么呢?中国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闭关锁国了,要想自存于世界,要想大清王朝能够延续下去,必须有所改变,必须跟上世界潮流。同时,经过我们叫庚子事变这一系列的变动,一些保守派的官员,死的死,被罢免的罢免,原来主张有限度的改革的一些洋务派再度得势。于是晚清的新政,就是晚清最后十年的改革就这样开始了。

 

那么晚清的改革都改些什么呢?也就是新政改革都改些什么呢?新政改革从1901年一直持续到大清王朝灭亡,前后有十年的时间,分作两个阶段。前一个阶段从1900年到1905,主要进行的是各种新政措施的改革。当然这些改革,比如说教育、军事、新式警政、振兴实业等等,1905年还在持续。在1905年又进行了新的改革,也就是行政和政治的改革。

 

现在我大略地说说前面一些各种新政措施的改革。这个改革的力度呢,由于新的条件、新的形式,它的力度和措施的范围远远超过了戊戌变法。我们拿教育改革为例,教育改革,比如说戊戌变法的时候,是要求在各省广设新学堂,学习新的科学和技术,了解世界的情况,了解世界的发展。但是晚清新政的改革呢,它的教育改革措施,除了广设学堂之外,而且建立了现代的教育体系。

 

清政府颁布了癸卯学制,这个癸卯学制规定了中国的教育体系。这个教育体系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到通儒院。通儒院也就是现在说的研究生院,以及各种专科学校、师范学校、师范学堂等等都有。中国有新的教育体系是从晚清新政开始的。我们现在的学制、年限、学科内容,虽然与晚清还是有些不同,但是这个基础是晚清最后的十年奠定的。

 

比如说,科举制度在戊戌变法的时候,改的是什么呢?是科举考试的措施,就是废八股改试策论。但是科举制度还在。但是晚清新政期间,把科举制就彻底的废除了,在1905年。所以有人认为1905年的废除科举制,是近代中国真正的革命,因为它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对知识人的影响,对社会结构的影响,都是非常之大、非常之广、非常之深的。还有其他的措施,比如说振兴实业,19世纪后半叶的整个经济改革里面,也有建立新工厂,比如说兵工厂、民用工厂。

 

但是当时清政府总是企图把新式工厂控制在自己手里,或者官办或者官督商办。官方没有能力、没有财力办呢,也希望把经营权、控制权,保持在官方手里。但是1901年以后,真正的放手鼓励民营办企业,鼓励民间资本办企业。我们大家知道,真正发展经济,真正发展企业还是要民营。官办的企业从古到今,从中国到外国,成效大的很少很少,真正把企业办好还是要民营。所以真正是1901年以后,才真正的鼓励民营企业。

 

还比如中国古代没有现代的警察制度,由军队或者各种各样的杂役,巡捕差役来担当这种警察任务。他们不是职业警察,没有经过法律的各种各样的训练,办新式警察是从清末才有的。这是中国现代警政的开始。还有等等好多新政措施,都是晚清新政的时候开始的。

 

新政进行到1904年、1905年呢,又发生了一件大事,对中国人有大的刺激。这个大事是什么呢?就是1904年到1905年的日俄战争。日本俄国他们两国发生战争,两个列强打仗,我们有时候讲课会称为狗咬狗的战争,这场战争跟中国本来没有关系,但是他们战争的目的,却是争夺在中国东北的侵略权益和原来中国的藩属国朝鲜的控制权,而且这个战场主要是在中国的东北打的。

 

东北是个什么地方,是清朝的发祥地。用当时的话来说,叫做龙兴之地,不单对清政府这些满族官员来说有切肤之痛,这是他老祖宗发祥之地啊。特别是对清朝最高统治者来说,两个列强在你的领土上打仗,争夺的又是对你的侵略权益,这面子上实在是不好看。这个无论是官方还是社会精英震动都很大。

 

战争的结果呢,日本胜了。当时日本颁布了宪法,有了国会有了内阁,而俄国还是传统的那种专制的沙皇专制制度。所以中国很多的社会精英和很多开明的官员认为,日本为什么能够战胜俄国呢?因为日本实行了立宪制度。什么立宪制度?通俗的话讲就是有规矩的制度。

 

这个规矩规定了,国家的领导人有什么权利没什么权利,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就是立宪制度。但是沙皇俄国还是专制制度。专制制度就是沙皇有什么权,没什么权没什么具体规定。如果沙皇自己控制了权力呢?那这个权力就可以是无限的。所以很多人说,日本战胜俄国,是因为日本仿效西方实行了立宪。这是什么原因呢?是立宪战胜了专制,中国要想强国,要想摆脱被列强欺辱侵略,甚至被瓜分的命运,中国只有一条路,学日本、学德国、学英国实行立宪制度

 

同时还有一个启示,就是这场战争,日本人跟中国人一样也是黄种人,俄国人是白种人。所以很多人认为,这场战争也给我们一个启示,黄种人可以战胜白种人,可以通过制度的改革,可以通过各种措施,我们能够强盛起来,能够战胜像俄国人那样的白种人。所以,这样清政府决定马上立宪。

 

只是不知道立宪后果到底会怎么样。无限地拖下去好像也不行。因为国弱啊。慈禧太后就决定,派几个大臣到西方去考察考察,看看这个立宪到底是怎么回事,到底是一个什么怪物。于是派了几个著名的大臣,当时很有名,叫“五大臣出洋考察政治”。他们到了强盛的英国、德国、美国、法国,当时还有奥匈帝国、意大利、俄国,特别是东邻日本,这些国家去考察。

 

这些大臣考察回来以后呢,向慈禧太后报告,说这些国家实行立宪制度很好,中国要实行立宪制度确实能够强国。这样慈禧太后犹豫再三之后呢,就发布了一个上谕。这个上谕决定要仿行宪政。但是慈禧太后还是有些犹豫,因为宪政毕竟是中国没有的东西,这个立宪到底会带来什么后果,她自己也不能预计。她有一度甚至很抑郁,说你们这帮人主张立宪,这帮人反对立宪的说不能立宪,这我怎么办?她有的时候干脆说我不如跳湖死了算了,叫我这么难做,究竟怎么办?

 

最后决定呢,它叫预备仿行宪政。1906年以后,清政府就实行预备立宪。在预备立宪措施总的口号下,实行了很多的措施。比如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这个《钦定宪法大纲》规定了皇帝有很多很多的权力,但是它也规定老百姓有什么什么权利。比如说,老百姓人身自由不受侵犯,有出版自由、集会自由、结社自由等等。但是皇帝的权力规定的也非常大,所以人们批评叫《君权宪法》。

 

它主要模仿当时君主权力比较大的日本和德国,君主权力比较小的英国呢,他们不模仿。还实行了司法独立的措施,还实行了司法独立的措施。但当时不是真正的司法独立,是实行什么呢?在中国古代没有职业的法官,也没有真正职业的司法机构,特别是在地方上。那么从清末预备立宪的时候开始,设立了专业的法官和专门的法院。当然还不能马上普及,主要是在省城大城市和通商口岸城市。在全国还设立了大理院,也就相当于现在的最高法院。把司法行政和司法审判初步分离,这是关于法律的。

 

另外清政府在中央朝廷设立了资政院,也就是相当于议会,但不是正式的议会,叫做准议会吧。在地方上设立了议局。也就是省一级设立了局类似省议会。除了这些还进行了地方自治的选举,办理地方自治。所有这些措施,在当时发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读书人简介:

作者(译者)面对面为你讲解一本书的核心要义。
喜欢就下载APP试用吧!

读书人简介:

作者(译者)面对面为你讲解一本书的核心要义。
喜欢就下载APP试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