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生活的时代正处于机器崛起的前夜,我们对人类智能的理解将决定着明天会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本书将提供一个统一的认知框架,为开辟出新的知识体系提供坚实的基础。本书深入浅出,观点深刻而简洁,内容翔实而具有趣味性,两院院士,千人计划专家,企业家,教育家,哲学家联袂推荐
大家好,今天很高兴,能给大家来介绍我们这本书,《机器崛起前传――自我意识与人类智慧的开端》。
这里我们一共有五大部分,每一部分有五章,所以一共二十五章。第一部分是“牛顿的苹果”。实际上我们想讲,从“自然规律的发现”这个角度,来看我们面临的问题。第二个是“原罪或虚妄”。这里我们认为可以用自我肯定需求这样一个概念,把人类历史上的这些关于对人的假设,总结起来。第三部分是“青萍之末”。这里我们想讲的是,我们的自我意识,或者说我们的智能是怎么来的。大家都知道,这是我们关于人本身最重要的问题。第四部分是“孟母三迁”。大家都知道这是一个很著名的故事。当然,到时候大家看书的话,就会发现这是一个开脑洞的故事,都是跟教育有关系的。第五部分是“如如走天涯”。很多人可能说,这里是不是有错字啊?“如如”什么意思?从佛学里头来讲,这个“如如”的话,它跟“真如”,是可以同义的。我们不从那个根源来讲。我们看看“从容自如”。“如如”这里讲的是,我们可以跟人和机器共同进化,是表达这么一个理念。
整本书要简单地讲,内容很多。但简单地讲,我们实际上是回答的这个问题,这也是高更一百多年前这幅画里表达的问题,就是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当然“我们”指的是人类。“我们”最重要的特质,就是我们有智能,或者是有自我意识,很强的自我意识。所以我们这本书就是回答这个问题。当然这里头会涉及到很多,有经济的、金融的、心理学的、自然科学的。实际上这个意识是非常非常难研究的,意识本身。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实际上,我们这个表里是能够把它讲清楚。讲清楚的话,我们看这个表里,等于说最左边是存有的性质、世界的二分、智能的迭代进化还有计算机隐喻。中间是物质,右边是意识。那么这个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实际上都是哲学研究的问题。唯心主义、唯物主义。物质第一性,还是意识第一性?在这里打架。在这里,我重新把它理了一下。我们作为存有来讲,我们也不能说意识不是存有。但是意识是无执的存有,物质是有执的存有,那有执的存有指的是物质世界,或者我们讲,原子世界下面的二分是分成原子世界和坎陷世界。原子世界它是有执的存有,它说的是,这些物质,这些原子是满足物理学方程,它满足各种对称性条件,它的来龙去脉是物理能够描述清楚的,那么坎陷世界是无执的存有。当然这个坎陷也不是完全无中生有,它有它的来源,有它的进化,但是它是一个无执的存有,跟有执的存有相对的。我们从智能的迭代的角度来讲,物质这一块,就像我们大脑里头有neurons(神经元),有脑细胞,我们意识,脑细胞它会产生一些功能。功能,相当于是意识的部分,我们用计算机隐喻来看这个对应的是硬件,意识部分对应的软件,粗略的可以这么来分。我们这个软件是谁来写的?实际上起源于我们的硬件,我们的身体条件,再加上大脑结构,跟我们在这个世界里,跟外部世界相互作用。很多软件,实际上是从父辈那里得到的,我们刚出生,父辈就会教我们。另外一部分是我们在后面再学习,相对来说,很多的软件部分实际上是通过出生之后才获得的。所以这个意识,有一部分是有本能的,那就更靠近硬件,这个时候,我们DNA的结构里,在一定的条件下它能表达出来,然后形成物质结构,我们身体这种结构,我们脑子里的结构,在外界的刺激之下,这些结构表现为相应的功能。这样的话,我们可以表现出本能。比如说,我们的语言能力,当然是因为我们有这样的大脑结构,有了这个之后,软件是可以把我们的语言的能力装进去,有点像装软件。因为我们都知道,比如小孩子,在英语环境里长大,就讲英语,在汉语环境里长大,就讲汉语,所以这更像装软件,所以语言功能,更像是软件的功能。我们对黑暗的害怕啊,我们天生下来就可能喜欢爬啦,然后最终能走路,这个更接近硬件。有这么一个大致的picture,这个大的图像之后,我们实际上能够完整地回答我们,刚才讲的那几个问题。
这本书,实际上得到20多位专家学者的推荐。而且像林安梧先生,他是一个台湾的学者。他读了这本书后,给了一个标题,叫“默契道妙 开物天工”,当然字面上意思,大家可能也理解,但实际上这个比字面意思还深一层,我后来才了解的。“默契道妙”这个话,是当年黄梨洲,黄宗羲评价道学开山的人物的评价。开物天工大家都知道,就是有一个发明的讲,这个历史上很多这种发明创造的,就用开物天工来讲的,那这些细节我就不讲了。
这是我的一个同学,实际上他是沃顿商学院的博士,他现在管理很大的一个对冲基金,他这里是有点蓄意的讲法,但是某种程度上也是对的。假如不读这本书的话,以后会被AI和human(人类)欺负。这本书实际上打开了一扇大门,我们这本书颠覆了很多东西,假如从字面看是非常的平稳,但是在平静的文字之下,实际上是惊涛骇浪,可以这么讲。因为,假如你是某方面的专家,你读这本书可能很难接受那一部分,因为你的认知,实际上跟这本书里的认知是不一样的,但是你看其他领域的,你可能觉得这个好像很简单,听起来不那么难接受。但是因为它涉及到很多领域,所以这本书要真正读懂,实际上要花一些功夫,要花很多思考才能真正的融会贯通。要到这种地步还是要点时间,但是,你从各个领域来读,都会吸取到这种有用的成分,这是我们相信的。这本书作为科普的作品,我们也有幸得到了2017年吴文俊的人工智能科学与技术的奖,我们是作为科普项目,这是唯一的一个科普项目,而且今年是第一届发这个项目。
这本书,我刚才讲了,它涉及到很多内容,但其实是薄薄的一本,也不是很厚。我们有个什么原则来写这本书?我以前是学物理的,学物理实际上表达能力相对来讲是比较弱的,通常上来就是写两个公式,然后几句话就完了。但是这本书一个公式都没有,为什么采取这个原则,我相信,因为我们这次涉及到每个人,就是意识、智能,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做这件事,在practice(践行)这个东西,我就希望每个人真的都能读懂,假如花时间的话,所以我们尽量写得很平实,这是第一条。第二条,我们希望这本书不是写成教科书一样的东西。我讲的教科书,是苏联或者是后来中国的这种体系下的教科书,教科书写得很严谨,从定义等等过来。这样的话,实际上学生是提不出问题来的。我相信,要让学生有创造性,不是给他严密的体系,而是给他很多亮点,要让他自己能把这些亮点,按照自己的方式组织起来。我这里,有一个亲身经历,我在大学的时候英文很差,因为我从黄冈中学毕业,高一就开始考大学了,去的时候学英文的时间很短了,然后本来在乡下上来的,就是也不喜欢英文,不喜欢背单词。但是当时就发现有这本书叫The Feynman LECTURES ON PHYSICS(费曼物理学讲义),这本书当时是没有中文版的,但是我拿到这本书觉得真是很好看,而且我不仅仅读会了物理,而且英文也都读会了。
这本书好在哪里?它实际上有个背景,就是Feynman(费曼)当时在讲课,实际上他要给研究生讲这门课,结果他讲着讲着学生都跑光了,但是呢,很多教授跑来听课,因为这门课一开始是比较难理解的,因为它有它新的体系,它跟以前的教科书是不一样的。那后来呢,很多教授来听,觉得他讲得很好,因为他把很有趣的东西摆在更高的位置上。这本书后来当然是成了一个经典,大家都很喜欢了,很喜欢这套书。我就希望,作为这本书的读者,我的建议,你一开始,就试图follow(跟从)这里头的逻辑,试图理解它,然后再去反驳它。我们写这本书,不是要把它写得很严谨,而是要把它写得很生动,我希望我们已经能做到这一点,这是这本书的第一部分,这个是叫综合篇,我们后面还有五六个部分,分别是从教育的角度来看,从AI(人工智能)的角度来看,从科学的角度、哲学的角度,或者是人文的角度来看,感谢大家收看,谢谢!
作者(译者)面对面为你讲解一本书的核心要义。
喜欢就下载APP试用吧!
作者(译者)面对面为你讲解一本书的核心要义。
喜欢就下载APP试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