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命的自负》(上)

http://dushuren123.com/lecture-1149095820.mp4

冯克利
查看全部 内容介绍:
收起 内容介绍:

 

 

 

本书所要论证的是,我们的文明,不管是它的起源还是它的维持,都取决于这样一件事情,它的准确表述,就是在人类合作中不断扩展的秩序。这样的更为常见但会让人产生一定误解的称呼是资本主义。

 

 

首先我很感谢读书人APP给我这么一个机会,和读者分享一本书。这个APP,做了很多期了,有很多我们很熟悉的学者、翻译者,跟大家介绍了很多书。今天我考虑了一下,就跟朋友们介绍哈耶克的一本书,这本书的书名叫《致命的自负》。

 

为什么选这本书呢,我主要是有这么几个考虑:

 

第一,可能一些喜欢读政治学、法学和关于极权主义之类的读物的读者,对哈耶克还是有所了解。他大概活了九十几岁,所以等于说他的一生,整个跨过了二十世纪,这个多灾多难、充满了各种事变和不确定性的一段历史。哈耶克应该算是一个思想家。你说他是一个政治学家,说他是一个经济学家,说他是一个法学家,也都不错。但是我觉得一个最恰当地给他一个定位的话,他还是一个思想家。《致命的自负》这本书最充分反映他这种思想家的风貌。

 

这本书还有一个特点,这本书,是他一生中写的最后一本书。他去世的时候,并没有完成这本书。

 

这本书另外一个特点是,他并不是把它作为一本专著去写的,而是作为一个非常特殊的场合的一个发言稿。原来这个书的篇幅比现在大得多,我们虽然不知道他手稿的具体内容,但是从后来编者的介绍中,我们知道,这本书是八十年代的时候,他和主张搞计划经济、主张搞这个福利国家一些思想界、政治界的一些这一类的一些社会主义者进行辩论。他和这些人辩论了一辈子。所以八十年代的时候,他是希望在巴黎这样一个,思想气氛非常浓郁、意识形态生活非常活跃的地点,和这些他的对手,进行一场辩论。这本书是为这场辩论做的一个准备。但是很遗憾,他这个辩论,实际上也没有进行,当时留下了他为这个辩论准备的手稿,他自己还没有整理完。他晚年患了老年痴呆,丧失工作能力了。所以他就找了一个助手,整理出来的这本书。所以我们可以把它看作他晚年对自己思想的一个总结。

 

另外,这个书充分反映了哈耶克思想的广度,它谈不上多深奥,我估计我们一般的读社科,这方面文献知识背景比较好的人,基本上都能读懂。从专业上讲,它不是一个非常学术性的一个著作。但是,它涉及到的知识面非常广泛。像政治学、法学就不用说了,历史、人类学、生物学、经济学,各种各样的知识,涉及到好多学科。

 

我们从这本书上可以看出来,培养一个思想家,他所利用的这个知识资源很丰厚,如果你想认识一个社会,靠传统的这种专业教育,哈耶克告诉我们是很不够的。因为社会毕竟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现象,涉及到各种各样的各个领域的一些知识。哈耶克为了解答他自己提出来的问题,为了消除他自己的困惑,为了说服他的对手,他调动了大量的各个学科的资源。从这本书,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来他的思想的特点。

 

那么哈耶克他的思想,在这本书里,他的思想要点有哪些?我们读这本书的时候,应该特别关注哪些方面?我根据自己的阅读体会,总结出这么几点来,介绍给读者。

 

首先应该记住一点,哈耶克是一个对西方文明,非常认同的思想家。他认为西方文明,是西方人千百年政治、经济、文化的演化,结出来一个非常珍贵的硕果,也是西方人留给人类非常宝贵的一份遗产,他是一个文明的关照者、呵护者、守卫者。他这么爱护它,所以我们很容易就想到,他对这个文明可能存在的问题,遇到的困境,面临的危机,他特别关心。

 

    我们都知道,哈耶克经历的这一个世纪,是以西方为轴心,或者说因为二十世纪西方文明它又扩张到全世界了,像这样一个文明,在哈耶克生活的这个年代,出现了很多问题。往大的说,最简单的就是两次世界大战,都是以西方为主,产生的两次灾难。另外,还有战争之后的,叫“铁幕的垂下、冷战的开始”。西方本身,也经历了一个从资本主义到福利国家的过程,经历了严重的经济危机。人们的思想,对自己的这个西方文明的前途,充满了疑惑,充满了不安的一种精神状态。所以像哈耶克这样一个,特别珍爱自己所属的文明的学者,他要找一下西方文明的问题出在哪里?我觉得他一生中,这个是要回答的最根本的问题。

 

他因为是经济学家出身,早年在维也纳大学读书,学经济学专业。所以他最早从经济学开始。到了三十年代,他去了伦敦,在伦敦政经学院里教书做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他的大部分著作,基本上都是经济学的著作。但是到了二战爆发的时候,他写了一本书,就是人们现在非常熟悉的这本《通往奴役之路》,那本书是他思想的一个转折。从那本书开始,他变成了一个政治学家,一个法学家。他学科上实现了一个转换,完成了一个提升。他不仅仅是眼光狭窄的经济学家了,我们现在讲他是二十世纪的思想家,主要是因为他完成了这个转换。

 

但是,哈耶克在1972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时候,特别提到自己三十年代的一篇文章,叫《知识在社会中的利用》。他之所以获得诺贝尔奖,这个文章应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至少我感觉到,后来他的政治学思想、法学思想,都是从这篇文章里延伸出来的。这篇文章经济学界很有名,尤其是和我们现在这个互联网时代,和知识大爆炸时代,它的实用性变得和我们有非常大的相关性。这个知识理论,使他衍生出来后来的他的法学思想、经济政治学思想,以及他对人类学,对大脑神经科学的关心。实际上他就是要解释,人类如何能够进行成功的合作。建立在他这个知识理论的基础上,人类成功的合作,把它还原到一个最重要的因素上去,就是知识的合作。

 

为什么知识需要合作?因为他认为人类所有的文明成果,最早都要追到某一个人的头脑里,不可能追到一个集体的头脑里。总是由哪一个人,首先想到了一个主意,生成了一个想法,然后他把这个想法进行加工,进行表述、丰富,使它变成了一种理论,然后他才进行传播,作用于社会,作用于整个所有的领域。因为人类的知识的利用,遍布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他特别强调,最有价值的思想,它只能产生在某个人的头脑里。所以个人主义在这种思想里,得到了很好的论证。我们中国人,谈个人主义,因为现代社会,讲究个性,讲究独立性,讲究独特性。个人主义也是个人们很看重的一种观念。但是呢,哈耶克的个人主义,它只有工具论的意义,它没有本体论的意义。它不像有些哲学理论,一些神学理论,它把个人作为一个本位,作为一个价值本位。但是哈耶克的思想体系里,个人尽管是产生各种知识、观念、新思想财富的一个最根本的来源。但是,他特别强调了一点,就是往往我们这些主张个人主义的人都忽略了,你提出来的这个知识,只有通过其他人和你这个知识的合作,它才能创造社会价值,才能够增进文明。

 

我想哈耶克可能在这方面,仍然也是受了亚当・斯密古典经济学的影响。比如说他特别重视这个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的理论,“看不见的手”,如果用哈耶克的语言,就是知识的有效合作的一种方式,就是没有人去命令这些人,让这些人自愿的合作,而且这些人不但自愿合作,他们不但给自己挣了钱,给对方带来了福利,而且他还有益于整个社会。

 

而且这整个过程,没有一个具体人去指挥、去命令发生的。所以这种过程,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它在无形之中促进文明的进步,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所以我们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哈耶克的知识理论,就可以使它变得更有普适性。

 

 

 

读书人简介:

作者(译者)面对面为你讲解一本书的核心要义。
喜欢就下载APP试用吧!

读书人简介:

作者(译者)面对面为你讲解一本书的核心要义。
喜欢就下载APP试用吧!